三國難出電影佳作?遵循原著不行,大膽顛覆也不行

中國四大名著之中,三國和西遊是被影視改編次數較多的。

關於西遊的電影雖然氾濫,但前有《大話西遊》系列,後有動畫《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至少能有拿得上臺面的作品。

三國呢,受關注較廣泛的一般是劇集。電影每隔一段時間都能看見一部,質量卻都不怎麼過關。

明明三國有這麼多精彩的劇情,怎麼就拍不出好片了呢?

這得從吳宇森導演的《赤壁》開始說起。

耗資異常巨大,集結衆多巨星,這絕對是有史以來,規模和野心最爲波瀾壯闊的一次三國題材製作。

在好萊塢功成身就歸來的吳宇森,手上的資源應有盡有,應該是可以拍得隨心所欲的。

分爲上下部上映並非是片方爲了賺更多錢,而是吳宇森的權力太大,想講的內容太多。

2008年製片人張家振接受新京專訪時就說,電影過長,原因是吳宇森不願意剪短。起初吳宇森還不願意分成上下兩部上,後來要中影集團老大韓三平出面,才勸得動。

最終剪輯權在大導演手上,這樣的電影一般都不會太差。

然而大衆對兩部《赤壁》的評價並不友好,近5小時的長度沒有任何驚喜可言,大概只有冷兵器戰爭場面有點看頭。

豆瓣6.4的評分,真不能再多了。

三國題材電影出神作的最好機會,就這樣遺憾錯過。

吳宇森把赤壁之戰中的經典情節基本都拍了出來,電影的片名也可以完全叫“三國之赤壁”,然後用同一批演員,繼續拍續集,“大意失荊州”,“三分天下”,“六出祁山”等等,一個三國史詩系列就有了。

總之除了幾位女性角色各種加戲改編較多,其他部分算得上是忠於原著。

那問題出在哪呢?

也許就出在太遵循原著劇情。

三國的歷史婦孺皆知,觀衆真的太熟悉了,看着事情再重複一遍,着實是一件沒有太多趣味的事情。

劇集雖然也是這麼做,但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時不時地製造一些不同之處。電影的時間有限,做出一處改動,牽連的就是整個劇本。

所以像《赤壁》這樣依樣畫葫蘆拍出來的電影,場面再大,演員再大牌,也很難贏得高評價。

拍三國題材,無異於翻拍一部經典,作者必須要有新的觀點植入,才能讓觀衆耳目一新。

不過改編不是亂編,像《三國之見龍卸甲》那樣的徹底虛構的“趙子龍之死”,就很不討喜。

之後的幾部三國電影,都開始對《三國演義》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編。

2010年《越光寶盒》,其實可以忽略了,標準“魔改”電影;

2011年《關雲長》,重寫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

2012年《銅雀臺》,選取伏皇后密謀殺曹操的橋段,更注重宮廷權謀;

結果這三部都“有點想法”的三國電影,全都遭遇了差評。

有些情節看上去很大膽,很顛覆,但觀衆卻很難接受。

《關雲長》中,關二哥和劉備的夫人關係曖昧,奸詐的曹操還懂得利用這點做文章,這本身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因爲可以賦予角色人性化的一面,而關二哥在小說中是有些“非人類”的。

只是飾演關羽的甄子丹並不擅長感情戲,導演出於商業考慮,又得注重一下武打戲,加上姜文版曹操的搶戲,直接令到電影四分五裂,不知所云。

到後面把獻帝也拉進來,更是畫蛇添足,不知所以。

還有曹操居然比關羽長得高,三國粉足以直接崩潰。

《銅雀臺》有着重塑、洗白曹操的野心,周潤發的表演足夠給力,在網絡上經常開炮的編劇汪海林其實已經盡力,無奈導演趙林山只是第一次拍大片,根本拍不出文藝片的級別,最終影片只能是空洞乏力。

似乎要對三國進行改編,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改編幅度太大,觀衆會有些難以接受。

而且如果不跳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重新構建歷史體系,就很容易被認爲是胡編戲說。

羅貫中對歷史的改編幾乎完美,要寫得比他還出色,簡直是地獄級別難度。

無論是照搬《三國演義》,還是另闢蹊徑,都難有一個滿意的結果,關於三國的電影,也就這樣左右爲難了。

羅貫中塑造了一個又一個性格鮮明的英雄角色,電視編劇可以直接直接呈現,一個原因是電視觀衆要求不高。

電影編劇卻不行。

一個電影角色的塑造大有講究,要符合歷史,又要符合大衆心理預期,羅貫中所影響的心理預期,還要有所創新,這又是一個大難題。

還有選題方面。

這裏指主題和素材。

電影不太可能講完《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所有內容,只能是選擇其中一部分。

選擇哪一段來拍,又是個糾結的問題。

選熱門的,像赤壁之戰這些,觀衆太熟悉,會遇到上文提到的問題;選冷門的,像姜維、鍾會他們的事,創作空間大,關注的人可能又不會很多,拉投資難度增高。

選好素材之後,還得確立一個主題。

赤壁之戰情節非常精彩,但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串聯起來,作品大概只能是一盤散沙。

反正就是三個字,太難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