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票的腐化过程

电票是17年上线的一个项目,主要功能比较简单,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个是电票的支付单,一个是电票,功能列表如下。

开发过程

数据表

项目按照以往的经验,先设计需要的表结构,其中包括支付单关联以及电票、电票请求三张表(参考了之前类似项目的经验),并在线下库新建了表以及表的DO模型、DAO操作等,并根据分工每人负责一个模块的开发(一共有三人小团队),直到将近两两联调时突然发现少了部分数据,由于关联表的操作,模型等都已经实现了,如果在这个表中修改,项目的时间肯定来不及,这个时候只好新增了一张表,然后再跟关联表通过数据关联起来,将本来只需要一张表完成的功能拆成了两张,大大的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

业务逻辑

业务逻辑采用的是事务脚本的方式,一个电票的管理类将近1600行,所有的逻辑都是按照业务规则平铺,例如当处理来票时,会先生成一个票据DO,然后尝试插入数据库,插入成功之后会发送消息;关联票据也类似,校验一系列业务规则之后更新数据库并发消息。

在第一期项目中这些逻辑也还好,并不算特别复杂,但是随着需求的不断新增,例如加入商票的逻辑,加入了系统自动核销的逻辑,加入部门隔离的逻辑;电票管理类的职责也越来越多,需求的响应也变的越来越慢。

回顾

如果说从新来一次的话,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呢?

首先说数据表遗漏的问题,最近参加了一个培训,里面有一课讲的比较好,说的是自顶向下,意图编程,测试先行,与TDD类似。自顶向下是指从上层的语义开始而不是从数据表开始,因为上层的语义更加具有确定性,因此出错的机率更低,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再来设计数据结构与表结构。再多说一次TDD,工作的这些年中发现没有一个团队在实行TDD的,可能是系统本身复杂度不够高,认为TDD开发效率不高,也可能是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等。不过从我之前实践过的一个项目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方面可以保证系统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制去更多的思考系统的结构,例如需要去进行接口的mock,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天然就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其次如何面对业务的变化,随着业务规则的不断变更,对系统之前的一些逻辑带来了挑战。在一些实践场景下可能就通过ifelse来叠加上去,导致系统越来越复杂。最近参加的培训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再加上之前内网中的文章结合来看,可以开始把应用层做厚,领域模型做薄,然后随着编码的深入,将确定性的逻辑移到领域中;当新规则打破之前的领域逻辑时,再进行重构去适应。

其他

回顾中的一些想法还并没有去实践,还需要一些项目去证实或证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