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語,寄與愛茶人

深秋的午後,泡上一盞茶,或是紅濃的普洱,或是清幽的白茶。再拿出一本書,端坐於臨窗的茶臺,一邊喝茶,一邊看書。時光就這樣清淺地在指尖劃過。

窗外,一片暖陽,透過窗櫺,灑落在茶臺上。光影斑駁,讓人心生溫暖。有茶,有書,便是怡然的時光。

翻閱的書,是馬老師的新書《普洱六山記》。幾天前收到此書,白色的封面,一壺,一杯,一簇菊。清幽淡雅,墨色生香。

打開品讀,循着縷縷墨香,探尋茶文化,感受茶山之美,體會普洱茶的厚重底蘊。

讀着讀着,只覺內心越發欣喜和激動。欣喜的是,可以跟隨馬老師的腳步,一點點丈量茶山的距離。激動的是,可以用馬老師的文字揭開古茶山的神祕面紗。

是的,對於每一個愛普洱茶的人而言,心心念唸的必是彩雲之南的茶山。那裏,崇山峻嶺蜿蜒起伏,藍天白雲浩瀚遼闊。那裏,有雄渾的瀾滄江,有一山一味的茶韻綿綿。

馬老師,作爲一名茶文化學者,致力於弘揚茶文化,創辦行知茶文化講習所。已出版《普洱尋茶記》和《讀懂中國茶》,榮獲茶媒推薦閱讀十大茶書名單。

馬老師,愛茶,惜茶又懂茶。他擅於言敏於行,一方面堅持每年茶山訪茶,並且將所知所感形諸文字,著述成書。另一方面,舉辦各種茶文化主題講座,傳播茶文化。知行合一,孜孜不倦。


這本書裏,馬老師用翔實的歷史資料還原了古茶山的人文歷史,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悟續寫了當代古茶山的真實面貌。

古六大茶山,分別是攸樂、莽枝、革登、倚邦、蠻磚、易武(漫撒)。古老的茶山,綿延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這裏,是普洱茶的發源地,七子餅的故鄉。也曾是清朝的貢茶之地。

自2011年起,馬哲峯老師和一衆熱愛普洱茶的學友,深入古六大茶山,遊學訪茶。這是這個求知的過程,也是一場探索之旅。

他們不怕山高路遠,不怕道路曲折,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只爲深入瞭解古茶山的真實風貌。

他們或是開着越野車,或是騎着摩托車,或是徒步攀爬,或是涉水而行。曾經摔倒受傷,曾經被螞蟥叮咬,曾經被自然保護區的人橫加阻攔,也曾經無功而返滿是遺憾……

但這些,在馬老師看來,都是值得的。訪茶之路,道阻且長。所有的困難,所有的苦累,在喝茶的瞬間,便都煙消雲散了。

馬老師一行師友,深入原始雨林,進山寨,訪茶農,親自採茶製茶。由此,更加感慨茶農的艱辛與不易,更加珍惜純正古樹茶的難得。

茶山深處,總有愛茶人循香而至,樂此不彼。他擡頭仰望天空蔚藍,白雲來去如斯。看多少人在茶山上來了又走,多少次在茶山上迎來日出送走日落。

人來人往,雲聚雲散,唯有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唯有手裏的一盞茶,馨香如故。就是這一盞幽幽茶香,可慰舟車勞頓,可慰世俗風塵,可慰餘生安寧。


馬老師曾說:“最好的茶味就是自然之味”,深以爲然。喝過最好的茶,便覺世間百味,皆如浮雲。

茶,是山間的明月清風,是心裏的安然清寧。一抹山野氣韻,感受大自然的氣象萬千。

誠如唐朝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七碗茶,既可滌煩解渴,又可怡然靜心。靜與美,總是相得益彰。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穿徹古今。靜,可虛懷若谷,可通仙靈,亦可修身養性。

品一杯茶,讀一本書。在浮世喧囂中,覓得片刻的寧靜。

作者簡介:茶詩花,安般蘭若簽約作者,鄭州市作協會員。開一間茶館,飲紅塵悲歡。執一支素筆,寫世間溫情。喝茶讀書,不爭朝夕。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紅塵裏相逢》,全網熱銷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