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

9.6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問子貢說:“孔老夫子是聖人嗎!他怎麼啥活都會幹啊?!”

子貢回答:“上天讓他成爲聖人,又讓他多才多藝。”

孔子聽說子貢與太宰的對話,迴應說:太宰真是知我者也!不過我不是因爲聖人而多才多藝。我小時候家裏窮,地位低,所以什麼粗活都會幹!君子有很多才能嗎?

孔子說:“君子不器。”君子不是生下來就是君子,總有他的成長過程。而成長中,也和普通人一樣,幹普通人的活,他一定幹得不普通,“多能鄙事”,聖人多能幹粗活,因爲他不會認爲什麼活不該我幹,而是幹什麼都能幹好!


️賦能王解讀️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所學習到的內容。

《子罕篇》的第5章,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說的是孔子在匡地被圍困,當地人以爲他是曾經禍害過他們的陽虎,就想殺了他們師徒,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孔子沒有慌,沒有亂,說了一番非常慷慨自信的話。

文王已經逝去了幾百年了,文化禮制衣鉢傳到了我的手裏面。如果上天想讓這些文化斷絕,那麼怎麼會能傳到我這兒來呢?

如果上天不想讓文化斷絕的話,那麼這些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足可見孔子的自信,孔子的從容。孔子相信,邪不壓正,問題總會解決,我不當命喪於此,所以說大家不用驚慌。

臨危不亂才能夠靜,靜纔會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夠從容的去與對方周旋。通過一番交涉,最終澄清了事實,孔子不是陽虎,也沒有禍害過他們,與他們無冤無仇。

這些匡人知道了真情以後,就退去了,孔子也由此化解了一場危機。

我們從中要學習的,就是孔子的這種高度自信,從容不迫,臨危不懼,同時也要向他學習的是他的使命感,他認爲傳統文化的衣鉢傳承在我身上,我身負重任。我還沒有把自己的事業完成呢,怎麼可能輕易地就死呢!

好了,具體的東西在昨天有詳細的解說,我們就回顧到這裏。

接下來我們學習的這一章,是別人和孔子弟子子貢的對話。孔子知道以後,做出一番自我評價。

通過別人的對話和孔子的說辭,大家可以知道,在孔子活着的時候,真的就已經被人稱爲聖人了,而孔子並不認爲自己是天生的聖人。聖人認爲自己是從普通人蛻變而來的,而不是像子貢說的似的,生下來就是聖人。

先看原文。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這句話,大家一定要好好地體會,它絕對不是字面意思那麼簡單,我們先具體來分析。

這裏這個太宰的“太”,有的地方寫大,大也是太,是一個意思。這裏直接寫太了,太宰是一個官兒。

太宰向子貢感嘆說:孔老夫子是聖人嗎!他怎麼什麼活都會幹而且乾的很好呢?

說到太宰,這個太宰是誰啊?叫什有麼名字啊?是哪一國的?

因爲當時是諸侯國嘛,好多國家,不像有我們現在的國。當時的國就是諸侯國,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或者我們現在的市或者是一個縣,一個縣就是一個諸侯國,最大的諸侯國就是大約省那麼大。

這裏面沒有實際的記載,後來朱熹也搞不清楚,張居正也沒弄明白,就只是說當時有一個人,是太宰這個職務。

後來清朝大儒劉寶楠,他考證了,說是吳國的太宰伯嚭,就是被勾踐賄賂,出賣了夫差,後來又被勾踐殺掉的那個。

因爲史料曾經記載,說伯嚭曾經和子貢討論過,孔子問子貢說,孔夫子這個人怎麼樣?

子貢說我不曉得啊!伯嚭說:你都不曉得,怎麼還跟着他呢?

子貢說,就是因爲不曉得纔跟着老師的。老師就像一座大山,百姓都可以在山上開採,但並不曉得山的全部。

你怎麼了解老師,你都瞭解不全,因爲老師真的是太高大了,太廣闊了。我們就像樵夫一樣,具體的在山上乾點什麼,瞭解一點沒問題,想全面的瞭解他,太難了。

伯嚭就說,那你可以給老師加分啦。這個意思就是因爲你的存在,你的老師孔夫子會更加高大起來,別人會更加尊崇孔子。

子貢說:加不了,我就像一抔土,老師是一座山,把一抔土堆到一座山上,能把山加高嗎?

這裏大家聽好好聽一下,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子貢真的就把孔子往高裏說,那後來我們再往下學的時候,子貢還這麼跟別人說過,說:孔子——我們老師,就像太陽;我像什麼呢?像螢火蟲!我跟他比,差的不止是十萬八千里,你們還說我比我老師強!那怎麼可能呢?

子貢和伯嚭的問對,令人感慨,師傅要靠徒弟,真的。那天我在發王陽明這本書裏的精彩內容的時候裏面也說過:

這個師傅和徒弟是互相成就的,沒有高徒,何來名師!沒有名師又何出高徒?因爲我教出高徒,所以說我是名師,因爲是名師我才能出高徒,這是相生相伴的關係。

我們看一個人,你交辦給他的事兒,他能完成六成,就可以接受了,人才難得。能100%完成,這就是福氣,有的人呢,還能給你加分,就是做的比你想象的還要好,那就是什麼?福氣啊!是不是?

我本來想讓你做點事兒,只有這一點期盼,結果你做的遠比我期盼的要好很多,這樣我是不是特別的開心和高興!子貢就屬於這樣的人。

可以這樣說,孔子之所以後來有那麼大的影響力,當然得益於他本人,以及他門下那麼多弟子的貢獻。

因爲他死了以後,他弟子好多都開館講學,弟子很多嘛,他的弟子3000,賢人72,他的弟子的弟子那就不止遠這個數了,有的學生徒弟都是幾百人的。

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由於有子貢的存在。子貢有錢,而且子貢能說會道,他不斷的宣揚孔子的學問與道德。

子貢和顏回不一樣,顏回是個君子,他不屑於去捧人,或者說自誇。

但子貢逮着人就和人說,我師傅好厲害!其實他可能有點私心,我師父厲害,你看我厲不厲害,名師出高徒嘛!

接着往下說,說到正題,伯嚭就問子貢說:孔夫子是聖人嗎,他怎麼幹啥都行呢?

子貢就說了,他是天縱之聖,就是生下來就是聖人,是上天讓他成爲聖人的,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因此纔多纔多藝啊!

子貢這麼一說,就好像孔子是個天才,他生下來什麼都會,我們只有仰望的份兒,是高不可攀的。那就使我們和孔子的距離,就大了很多!

他天生就那麼厲害,我們跟他沒法比,他就是太陽,我們就是螢火蟲,那怎麼比啊?孔子聽了以後孔子的回答其實才是正解。

孔子說什麼呢?說太宰,真的瞭解我嗎?這裏“知我乎”應該是問號,我們這裏用的是華杉的,是個歎號,其實是不對的。就是太宰他並不真的瞭解我,他怎麼能瞭解我呢?

我之所以那麼多能,就是別人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會,不是因爲我是天才,而是因爲我小的時候,地位比較低,不得不幹很多事情,幹很多普通的活,所以我纔會的這麼多。

這裏,要和大家交代一下,就是孔子,我們多次講過,他的父親是叔梁紇,歲數比較大。他的母親又比較年輕,出生不久他父親就死了,所以說他算是孤兒,少年喪父是孤。

後來有人考證說,孔子的父親娶了一個不是貴族的平民家的孩子,就是這個顏徵在,他母親,不屬於正式承認的,所以小的時候他不是貴族身份,屬於平民身份。

到十四五歲的時候才被家族認可,所以說在少年的時候他其實就是普通人,什麼活都得幹,爲了謀生。也可能放過牛啊,駕過車,燒火柴,做過會計,當過倉管,沒有他不幹的。

就是在那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下,他爲了生存,不得不學很多東西。

咱再看最後一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這句話理解其實是有歧義的。有人說,君子需要這麼多技藝嗎?不需要!我覺得不是。

說這種話的人認爲君子就是做大事的,不需要太專,事實上你怎麼做大事呢?你小事情都做不好,一屋都掃不了,你能掃天下嗎?所以我認爲不是這樣說法。

那有的解釋說,君子會有很多技藝嗎?不會有很多的!這句話也說不通。其實我認爲,這句話正解是:我的技藝多嗎?也不多呀!

當然,如果把君子看成是有地位的人,因爲過去君子其實一個是品德高尚,另外一個是地位高,因爲只有他們纔有機會接受教育,貴族,接受教育,普通人接受不到教育,也不識字,相對沒有知識,所以說也很難修成君子,不需要太多哈。

我覺得我們把這裏理解成自謙之詞就好了,這是自己謙虛。就是我沒有你們想的那麼厲害,我也就是普通人而已,只是因爲我小的時候地位比較低,不得不去做很多粗活,所以我纔有了現在的多才多藝。

事實上,我們通過這句話應該能夠看得出來,君子不器,孔子多次強調過。就是君子不要把自己固定了,我就是一個什麼東西,我就這樣了,我只能幹什麼,我是個筆筒,我只能裝幾支鋼筆,我是個璉瑚,我只能盛小米。

而是我有無限的可能,我做什麼都能行。就像水一樣,到什麼地方能變什麼樣子!總能夠與這個環境相適應,能夠把該做的東西做好。

君子不是生下來就是君子,他有一個成長過程。成長過程其實是和普通人是一樣的,幹普通人乾的活。但是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是哪裏呢?普通人,幹一件活,幹一輩子,也未必能幹好。

我們常常說這個人有經驗,十年的經驗。實際上他哪是有什麼十年的經驗啊?他是把一年的經驗用了十年而已,對不對?到了一定程度,他不長進了!

就像我們寫字似的,小時候就學會寫字了,但到老了也不長進,怎麼看也拿不成把,是不是!我覺得這是最形象的。

但孔子不一樣,他是把最普通的東西,不幹則已,一干就要幹好,乾的出色。

所以,凡是孔子接觸過的事,它都能夠幹得出乎其類拔乎其萃!

他用心,在什麼事上都能夠鑽研琢磨,把它做到位!日積月累起來,就成了別人眼裏的聖人了!因爲在別人看來他是真的啥都會,而且都做的好。

禮樂射御書數,這是當時的六藝。孔子都精通,而孔子會的遠遠大於這些,可以說在當時就是萬事通,你只要問他什麼,他都知道。看他做什麼,他都做的那麼好,所以纔會引起那麼多人的關注,吸引那麼多學生。

其實這也就提醒我們,一定要記住,學無止境。要博學,同時要專、要精。這兩個其實並不矛盾。博是廣度,專和精是深度。深度有了,廣度大了,你的體量就大了!

就像李笑來老師後來說,多維度競爭力似的,多個維度上都很出色,你不出色怎麼可能?

另外一個點就是出身。出身不好,是好事還是壞事,那要看人。

有的人出身不好,那就成爲幹不好的藉口,我就是生下來窮,我家庭條件就不好,所以我平庸是正常的,那就是普通人,庸人。

而正因爲出身不好,所以我要學習,我要改變,我要改變自己,改變家庭,改變這個社會,讓窮苦人都能夠受教育,那是聖人。

像北宋的名臣范仲淹,小的時候就非常窮苦,連飯都喫不飽,熬的稀粥,凍了,分成四塊,一頓喫一塊,立上大志,後來成爲千百年來學習的典範。

我最近一直在看另外一個聖人王陽明,他小時候條件好一點不假,但是他受的苦,我相信很多人都挺不住。

他在貴州龍場那個地方做個驛丞,龍場那個地方荒山野嶺,有瘴氣,沒有喫的,沒有住的,他帶的三個僕人還都生病了,都需要他照顧,從小是富家子弟,他爹是狀元,一個沒喫過苦的人,自己學着生火、做飯,伺候人,沒有他不會的。

而在這種情況下,他依然能夠靜坐修心,誠意正心,止,定,靜,安,慮,得,不斷的去修,所以後來他能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成爲孔子以後的又一位公認的聖人。

時間也到了,我再簡單的總結一下。就是外人都會認爲孔子是聖人,所以能多才多藝。而子貢認爲孔子就是天生的,都在神化和拔高。

孔子自己很清晰的告訴大家,我不是生來就是聖人才很厲害的。我是因爲出身窮,出身比較低,做事的過程中學來的,不是什麼天生的聖人,就是我一步一步修煉,把每一件事都做好,纔有的今天。

所以我們戰友們也不要望洋興嘆,誰多厲害,我跟他不可比。

比不是比我們渺小,而是要以此爲榜樣,向他們來學習,效仿他,他是怎麼說的?怎麼做的?我應該怎麼說,怎麼做,我可能達不到他那個高度,但我無限接近,用我最大的可能向聖賢靠齊,成爲他們那樣的人。

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如此,你立好志,再做好事,持之以恆的話,我相信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太差,只要你能持之以恆的去做,調整好心態,一門專修,最後得道也不是不可能。

好了,時間到了,有點耽誤大家時間了,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裏,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

這個話我相信大家都看不懂,那到底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再說。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