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雜記(114)“自省文化”的滲透很重要

敏和我探討一些問題,我就跟她說我們的實際做法。

“你不需要解釋,我們只是探討。”敏說。

“我不是解釋,也不是推責任,我只想說明情況。”我的情緒其實有一些激動。

“你這就是在解釋啊!”敏笑了。

看到她的笑,我突然意識到我傳遞給她的信息可能確實是解釋。我從來都是主動承擔責任的人,本意絕對沒有推卸責任的意思,只是想說明事實而已啊。爲什麼她收到的信息就是“解釋”呢?我爲什麼急於解釋?

突然記起前一天她打電話跟我說事情的時候,她沒有把事情說清楚,語氣很重,後面還帶了一句“爲什麼就是你們出了問題?”

我下意識裏收到的信息是她在責備我。我都不清楚到底是什麼事情,怎麼能回答她的爲什麼。如果真的是我的責任,我得趕緊想辦法補救啊!心裏一直不踏實,導致晚上沒有睡好覺。一大早就着急跑到學校去了解情況。事情瞭解清楚後,原來並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糟糕。我心裏鬆了一口氣,按照正常的節奏該幹嘛幹嘛。

當我倆再一次談起這件事情的時候,不記得她當時又說了什麼,我突然起了情緒,總想把事情的實際情況說清楚,可是她卻讓我“不解釋”,我聽了就更着急,更想說清楚我瞭解到的情況。於是,真正的解釋就開始了。

敏的笑,讓我馬上意識到她的意圖只是想我們能夠從中反思一些東西,爲以後的工作做準備,並沒有責備。我也放鬆下來,心平氣和地跟她一起分析。

事情雖然過去了,問題解決得也很順利。可是我腦海裏老是晃動着我倆爭論的場景。

還原我當時的心理,發現了一個現象。當我聽到對方說“爲什麼……”三個字,特別是語氣很重地說出來時,就有一種壓迫感,覺得對方是在質問,馬上不由自主地開啓自我保護模式,開始要做解釋,來證明事情發生的合理性,減輕對方帶來的壓迫感。如果我是對方,聽到解釋,也很容易起情緒,“我不過是詢問一下情況,何必找那麼多理由推卸責任呢?”於是,矛盾就產生了。

我平時對學生,有沒有用“爲什麼”給對方帶來壓迫感呢?

還是新手教師的時候,我發現了學生的問題,最喜歡問“爲什麼”。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戰戰兢兢,要麼沉默,要麼反抗,找很多理由對自己的行爲合理化。我聽到解釋,就會更加生氣:錯了就錯了,還找理由,不是錯上加錯嗎?於是就會開始對孩子進行說教。很多時候,本來是要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最後卻把孩子當成了問題。弄得師生關係反而不夠親密。

後來,慢慢熟悉課堂,也喜歡瞭解學生,喜歡站在學生的立場上去思考。反思自己前期處理問題時的語言,就發現了自己的語言表達問題。

於是我減少了問“爲什麼”,只會問:“說一說,發生什麼事情了?”“你是怎麼想的?”“你打算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詢問、聊天代替了興師問罪,孩子們願意敞開心扉跟我聊,聊着聊着,有時候還會自動檢討,自動想辦法補救或者改進。

現在帶的這個班級,很多孩子都成了很高級的“自動升級”版。做錯了事情,首先反省自己,還會主動跑來向我認錯,請教怎麼改。孩子們爲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因爲他們在學習自省。日常“自省文化”的滲透,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要讓孩子願意自省,前提就是少問“爲什麼”,多說“怎麼樣”,一如今日在網上打卡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裏提到“多用詢問的語氣和學生交談”。

少用”爲什麼“,多用“怎麼樣”;少質問,多詢問;少說教,多傾聽。孩子遇到問題需要解決,就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問題,不把孩子變成問題本身。自勉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