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一種認知工具

自從人類發明語言以來,講故事一直是語言的慣常用法。人們把故事當作一個工具,用具體的場景熟悉的事物傳達人們的認知和感悟。從神話故事、寓言故事、童話故事、乃至真實的案例,故事總是以一種生動有趣的方式,把背後的認知植入我們的大腦。

故事包含了具體的場景性信息,具有強大的代入感,能夠迅速激活大腦的認知能力。相比而言,抽象的邏輯論述聽起來就很枯燥乏味。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能夠快速激活我們的危機意識,讓我們反思自己的生活,我們是那隻在溫水中慢性死亡的青蛙嗎?社會在快速的發展變化,有很多的趨勢正在發生,有的事物正在崛起,有的事物在走向衰亡。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一部分的重複性的工作,這會導致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失業,但同時也會創造其他的崗位需求。變革過程我們很難直接看見,但等到真正感受到壓力的時候,就會錯過轉型的時機。正如最近20年的房地產發展紅利,讓很多人直接實現財務自由,但依然有更多的人遲疑。我們身處變化之中,難以看到變化本身,就像“魚兒是難以感知到水的,除非它上了岸。”

如果青蛙能夠知道自己不跳出溫水就會死亡的結局,那它也許就能着手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人不是青蛙,社會也不是溫水,但有時候會表現出一些相似性,從而引起我們的思考,這就是故事的價值,或者是比喻和隱喻的價值。

當然故事被濫用的時候也有很多,因爲這個世界上故事太多了,同樣一件事,有各種各樣的故事版本,有時闡釋的道理是截然相反的。這也說明了,故事並不代表真理,它只是我們表達認知的工具。菲茨傑拉德說,一個人同時保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還能正常行事,這是第一流智慧的標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