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陳燮君《流逝的人生—時間學新探》

我覺得時間有多重維度。一般而言,我們所認爲的時間,是社會學時間的意義。它是一種計量單位,平衡我們的時間,管理我們的工作,讓我們統一起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我們這個高效的社會中,我們更需要“時間學”,在效率、準確、更新速度等方面提升我們,更能通過某些觀測週期,提升產品效能,規劃產品失效到生產的規範。由此有了很多時間管理學,教我們如何管理時間,如何去提升學習效率,生產效率等等。

除此之外,我認爲“時間學”是個體化的感覺。有的人覺得時間過得慢,有的人覺得時間過得快。這一層的意義超出了時間學的社會學意義。“時間”成爲了一種形式,而非我們可以去控制的概念。這一層的概念超越了人生的維度,當人生的生死不在是衡量個體時間的束縛,“時間”就成了一個永恆的概念。它不依人的存在而有。

就導演學而言,在我的一次次創作中,我無意探索到導演學其實背後暗藏了對時間、空間的操控。就比如舞臺上一個假定的空間而言,我們可以在舞臺上進行時空的變遷,也可以把不同的時間運用在其中。由此,我開始尋找時間學、空間學的書籍閱讀。《流逝的人生—時間學新探》這本書很薄,也很古老,豆瓣上是沒有的,於是我順手登記了這本書。

作者:金哲/陳燮君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副標題:時間學新探
出版年:1987
頁數:83
定價:0.7元
裝幀:平裝
ISBN:9787216001434

本書把時間的結構分成:時軸、時序、時隔、最佳時機。這樣的分析方法,類似馬克思實證科學的分析論,然而就現在看來,如果把時間的結構這樣劃分,有一些帶有歷史主觀的角度。不禁讓我想到“節奏”。時間是不是一種節奏?然而這種節奏是有某些科學的角度,比如說我們某件事情的進展下,到哪個位置是最合適的?這個合適的位置是不是可以被測算出來?這讓我想到了劇本的結構,也是類似的分析方法。

時間的形態是從具體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換而言之,時間是形式,我們每個人通過對於物質形態的變化,來體驗和了解時間。比如看到日落日出,知道時間有變化。比如我們觀察恆星日月,知道天上一天,人間一年。比如我們看到種子發芽結果知道了時間變化。比如我們看到舞臺上的人走動,對話,動作行爲知道時間在變化。對於一般人而言,確實需要物質形態的變化,才能感知時間的存在。

每個人的觀察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統一的時間計量,現在我們對於這個做得很好了,有原子鐘等高科技儀器統一人們的時間。然而在應用層面,這個關乎到個體。時間雖然貫穿了我們的世界,對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影響,企業上下班,飛機航班的統一,產能時間管理等,然而最終我們還是關心的是我們的個體,以及其藝術形式。

時間的藝術,有一些藝術裝置,比如瀝青,大概要幾十年才能滴下來,那麼整個過程成爲了藝術。比如行爲藝術家的每日打卡記錄,等等,都是基於對時間的應用層面探索而形成的藝術作品。他們具有充分的想象,利用時間,對時間進行揣摩,用物質形態的變化來展示時間的過程,慢或者快。以及讓我們明白時間的形態是悄聲無息的損耗我們,我們並不知道。

對於個體而言,我們有時間管理,閱讀管理,學習管理等各種科學的時間學行爲,從如何做鋪墊,如何進入最佳狀態,再保持這個狀態,直至完成學習過程。這方面的探討很多了。這本書近從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簡單論述了“時間”。

就我而言,讀了之後,也只是知道一個大概,我們原來很早以前就有這樣的探索。但“時間”這個東西,要說清楚本身就很難,更何況運用了。大概而言,國內理論學家把時間分成:理論時間學,主要對時間的定義、性質、形態、特點、結構、層次進行研究。應用時間學主要探討時間的管理、分配、使用、計算、運籌、節約等的一般規律,以便使人類更好的用時間,增加時效。理論時間學、應用時間學,兩者。掌握其運用,已經能受益匪淺。

然而我更關心,時間在藝術、戲劇、電影中的運用。物質形態是時間的唯一表現形式嗎?是不是有其他表現形式可以讓我們明顯感覺到時間的存在。或者在藝術中,時間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一場藝術的限度?還是一次藝術的實踐流逝?更或者是探索時間本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