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下)

經文: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上一篇講到,“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意思就是發讓一切衆生最後都要入無餘涅槃的心,“滅”就是使他們業障滅除,“度”就是用慈悲去救度他們,讓他們脫離生死輪迴,永遠達到清淨解脫之境界。

然後佛又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

這個就是佛偉大的胸襟,雖然幫助了千千萬萬的人,但心中沒有一念認爲是自己的功德,雖然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衆生,但心中絲毫沒有救度過誰的概念。

所以佛沒有那種所謂的權威性,他不僅慈悲而且低調和平實,他也是一個很平凡的人,即使衆生得度,他也只會告訴你,這都是你自己努力得來的,僅此而已。

接下來佛又加重了語氣,“何以故”?爲什麼要這樣做呢?“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啊,一個學大乘佛教的人,發心幫助千萬人脫離苦海,如果心中還有“你”、“我”、“他”這樣的分別心,還有“我”來幫助“你們”的這種概念,那就即非菩薩。

這裏就講到了一個佛家的術語,叫做“着相”。什麼是着相?就是執着於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相”就是形狀或者觀念的意思。

着什麼相呢?分別爲“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也稱之爲“四相”。

什麼是“我相”呢?我相就是自我意識,執着於外在的“我”,比如我的身材、我的顏值、我的工作、我的利益、我的痛苦、我的快樂等等,都是自身意識到有“我”的存在。只要有“我”,就沒有見到諸法實相。“我相”是自私心,自私自利。

什麼是“人相”呢?因爲執着於有“我”的存在,跟我對立的就是人,即“人相”。不同的人我們不同的對待,這個人是好人,有本事;另外一個人是小人,不能交往。“人相”是對待心,計較得失。

什麼是“衆生相”呢?已經超越了“我相”和“人相”,沒有開悟的衆生和開悟的佛、菩薩的差別相就是“衆生相”。沒有照見衆生跟諸佛平等的佛性,沒有證得諸法空相。“衆生相”是分別心,雜念紛紜。

什麼是“壽者相”呢?壽者相就是已經完全沒有“你“、“我”、“他”、“衆生”、“佛”的分別了,但是有一個存在與活着的相續的感覺。同樣也是沒有證得諸法空相,沒有證得真正的涅槃。“壽者相”是慾望心,貪得永生。

總之,只要有這四種觀念,就沒有實際證得諸法實相。即使證得諸法實相的菩薩,在見道以後也不是任何時候都與實相相應的,也有不相應的時候。他處理事情、接觸外境,有時候就不相應了,這時就不是菩薩了。

而這四相是我們牢不可破的、頑固不化的主觀的執念,只有把這四相徹底都破掉,才能見性成佛。

那怎麼能破四相呢?佛家有六種“波羅蜜”,也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也叫“六度”,其中的第一度,叫做“佈施”。

那怎麼佈施呢?這裏要講到佛家的一個術語,叫做“三輪體空”,就是說在佈施的時候要“施空”、“受空”和“物空”。

什麼是“施空”呢?就是忘記我曾佈施過,沒有佈施之我,就可以破“我相”。

什麼是“受空”呢?就是忘記接受佈施的人,沒有佈施之人,就可以破“人相”。

什麼是“物空”呢?就是忘記佈施了什麼東西,沒有佈施之物,就可以破“衆生相”。

三輪體空,忘記了佈施的時間,沒有佈施之時,就可以破“壽者相”。

菩薩是以法佈施於衆生,佈施而不執着於佈施之法相,就是度大家脫離苦海之後,就不能有“我曾經佈施過”、“是誰接受了我的佈施”、“我跟他佈施過什麼”和“什麼時間佈施的”這樣的一切想法。

梁武帝三次到寺廟“捨身”,爲贖回他,國家花了很多的錢財,於是,他沾沾自喜,以爲自己功德深厚。

他問達摩祖師:“你看我捐了這多錢,有沒有功德啊?”達摩祖師冷冷的說,“沒有功德!”梁武帝又問:“爲什麼”?達摩祖師說:“因爲都是影子”。

梁武帝有些急了,又問:“那你說什麼是真功德”?達摩祖師說:“這個世上求不來”。“那什麼是神聖真理”?達摩祖師說:“空寂孤獨,沒有神聖”。

“啊?那回答我問題的你是誰”?這次達摩祖師回答得更乾脆:“我不認識”!

雖然功不唐捐,但心中無“我”,功德無“我”,佈施無“我”,纔是真正的菩薩道!

第三品完,請關注第四品:妙行無住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