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微瀾||厚踏粥

家鄉的早餐大抵以粥爲多,小時候只知道粥,後來到了城裏,城裏人卻把粥稱爲稀飯,但在我眼裏,還是有很大的區別,鄉下的粥厚實,能填飽肚子,而城裏的稀飯只是佐餐,必須配與饅頭、包子、煎餃之類,單喫是喫不飽的。

根據詞條解釋,粥是一種由稻米、小米或玉米豆類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講究的是粘稠度、酥爛度和交融度;而稀飯雖然也是粘稠的,但水和米基本上還是分得清的;有人有過形象的描述,粥是水少米多,稀飯是水多米少。

因爲打小的習慣,早飯一直喜歡喫粥,而且是厚踏粥,顧名思義,厚實的可以踏上去,這大概源自於母親,母親常說:早飯要喫飽,喫飽能撐一天飢。那時父親在外工作,母親一個人掙工分,經常是喫過早飯,拖着我們兄弟倆下地幹活,中飯來不及回家燒,直接喫點山芋、芋頭等繼續做,因此,雖然有我們兄弟倆的拖累,但從來沒耽誤生產隊幹活。

那時候糧食比較緊俏,家鄉又是產棉區,很多人家都是稀飯,即使是粥,也是加了很多的麥粞、麥片、胡蘿蔔,拿現在的標準都是營養豐富的雜糧,但當時最缺的就是油水,雜糧野菜雖然能填飽肚子,但去油,不耐飢,而且越喫越多,把胃都撐大了,很多人一喫就是幾大碗,害的糧食更不夠喫。

而我家一直是白米粥,大多還是粳米,有時也有秈米,但母親都會兌上些糯米,煮的時間不長不短,短了不爛,長了膩味,盛在碗裏,表面一層亮亮的米油,看上去就很有食慾,喫上一小碗就有飽腹感,關鍵是十分的耐飢,在我的記憶中,家裏的大碗是盛菜的,小碗是用來喫飯的,而且很少去盛第二碗,這個習慣一直沿襲至今。

因爲本地都不產大米,統籌的口糧都不夠喫,農閒的時候,母親帶上自家的小麥、雞蛋等等能換的東西,以及賣豬、賣雞積攢下來的錢,騎上幾十公里的自行車,到南邊產稻區的集市去換米,每次也就八斤十斤的,一個來回就是一整天,有一次路上摔了一個跟斗,腿一瘸一拐回的家,可心疼的卻是撒掉的那些米。

就這樣,再艱苦的情況下,厚踏粥都是我們家的標配,麥粞粥反而成了我們的牙祭,更主要的是,我們家的早飯從來都不會落下的,哪怕再忙再沒時間,都要喫完。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冬天天氣冷,躲在被窩裏不肯起牀,等時間過了點,才知道着急,但不喫早飯,母親是不讓出門的,那時好面子,在學校挨老師批,是天大的事,儘管如此,邊掉眼淚也只能把早飯喫完,才能上學。

如今條件好了,早飯的品種也豐富了,如果是我準備早飯,依然是厚厚的厚踏粥,內子經常諷喻稱,雞都可以在上面走了。中飯和晚飯可以湊合,但早飯必須得喫,而且要喫飽,這倒很符合“早飯要飽,中飯要好,晚飯要少”的養生理念,至今我還能保持勻稱的身材,大概得益於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