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存在性

經無爲有,方得物存,而本體唯一乃有形變,形變也者——

跨億兆虛空,方得一星。行山河萬里,方遇一靈。乃知虛空之廣博,遠勝星辰,河山之空寥,過於靈長。若以一觀之,則皆形變也  ,其異也一。若以物觀之,雖炫目迷神,未有不同也。若以靈觀之,則萬象紛繁,皆入其心 ,掩其一,存其二,變其三,故大夢難醒。

然則萬物之像不同,盡皆可取;萬物之理不同,盡皆緣一。一何以生萬物?萬物何以得一?皆因存在也者。

無爲不在,無生一,一爲有,有即在也,然存在之在賴於二,二之在賴於三,萬物之理在此,故生萬物。然則一之在乃本體之在,有則有矣,在則在矣。須經二而章其有,章其在歟?於此思之,感亦可得——若無它,則不須也。若有它,則需也。故世間事物,有與無,在與不在,盡皆明瞭。靈疑者,靈未達也。

一可達乎?一即達也。二可達乎,可達也。三可達乎,可達也……以此推之,生生類於無窮。萬物之中,衆生之內,唯靈不達。

或曰:“皆爲一之形變,何以獨靈不達?”答曰:“不知其達而自達者,萬物也。知其達而不能達者,靈也。”

或曰:“斯言何意?”

答曰:“萬物自達,獨靈不達,靈失其靈,則復歸萬物,方能達也。”

或曰:“皆爲一之形變,靈何獨以至此?”

答曰:“無中有道,方能生一。其後生生皆賴此。然一之在賴它而章,一與它統而爲一,彼此相對,故一一皆得其章

。此二所以生也。二與一統而爲一,彼此相對,皆得其章也,一一彼此相合而必獨一,然後生異。乃有萬物形變之紛繁。”

“無之道,不可知,亦不可得,可知者唯生一也。一之道,可知其存而不可章也。二之道,可知其存,亦可知其可章也。三之道,紛繁變化之祖,萬物形變之宗,可得之道,在其中矣。”

“有道則萬物生,靈者萬物之一也。其異於萬物者,明道也。世人皆知方以爲方,圓以爲圓,能達方圓乎?明道則求道,求道則失道。故不能達。”

或曰:“靈者何故失道?”

答者嘆曰:“萬物得一,皆因其緣一也。靈者不可得一,皆因其懼一也。萬物章其在,皆與物對。靈者章其在,則與萬物對焉。此存在之性所激也。”

“無無存在之性,一有而不可章之;二有而可章,然無變化;三則變化無窮矣。由此觀之,存在之所章,萬物之所欲也。其勢不可違。人得天地之靈長,領其勢,行其道。壓萬物以稱王,對萬物而控之。此所謂取小道而失大道者也。由此觀之,所謂靈者,創異而追一者也。”

“靈者守其異,以萬物之同章己之異而追一,殆矣。”

或曰:“萬物皆有其異,何以達而不殆乎?”

答曰:“萬物統而爲一,乃使一切有形者盡其形,使一切無形者盡其用,物象異而本一,萬物皆得其在而盡其在,此所謂同在也者。物象毀而本不滅,因物本緣一也。故異也無異,形也不形。一即達也,故達之。此物之所以達而不殆者也。”

或喟然嘆曰:“靈失其靈,仍有物形,物失其形,仍分不同也,以此推之,同何在與?”

答曰:“靈失其靈,則歸萬物,物失其形,則大者歸於小,以此推之,其分衰而其同盛,終可得一也。”

或曰:“一可分乎?”

答曰:“可矣,然無形變也者。”

或曰:“分可盡乎?”

答曰:“形變盡而得一,便可知萬物同。形雖不同,然物物之間,如冰入水,似氣化空,本無分也。但一仍可分之無盡,以至於近無。”

萬物分而爲一,統亦可爲一,此二者,殊途而同歸,皆無盡也。無中生有,有復歸無。無無不在,而有有難存。有無相追之間,無上無下,無前無後,無宇無宙。故曰,納須彌於芥子,隱泰山於秋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