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進步,是感知變敏銳的過程。

理解要提高非常快,可操作提高卻沒那麼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高手低”,當然,並不是說這是你的錯,而是學習一門新技能的必經階段。而所謂的進步,本質是感知變得愈發敏銳的過程。

我們可以通過讓我們的感知變得敏銳,一步一步的提升我們的聰明程度。與其提高我們讀書的數量,不如提高我們感知變敏銳的能力。

1)明確目標。

在我們向大咖或老師進行提問和請教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小明一百斤”來審視下我們的提問質量:

“小”:問題小而微,忌泛泛而談;

“明”:問題得明確、仔細且具體;

“一”:一次只提1個問題,別貪多,貪多易散;

“百”:不要問百度或其他地方能直接檢索到答案的問題;

“斤”通“景”:即:場景化,問題需與場景相匹配。


2)拆解技能。

每項技能都由許多子技能所組合而成,再大再看起來遙不可及的目標,都可以通過數次乃至數十次的拆解,成爲當下可行動可執行可驗證的小目標,在此基礎上逐一攻克,穩步邁向大目標。例如,我們可將“表達”拆解爲三維度,分別爲:Speaker講者,Audience聽衆與Purpose目的,而在每一維度中,亦可向下進行拆分。後續繼續探討。


3)消除雜訊。

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排除不必要的要求與干擾,像是健身一樣,一次只集中訓練一塊肌肉羣,而不是調動全身力量來挪動器械即可。排除掉其他因素的影響,才能着重於眼前所需解決的問題。在表達中,像是發音、動作、語調等內容,都是些可暫時先置之不理的其他因素,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內容是否足夠硬核,你的故事是否足夠打動人


SAP表達三角。

一,S:speaker 講者。

因爲我們聽不到自己說的話,看不見自己說話時的姿態,只能通過他人反饋來判斷。

而且,你怎樣認爲不重要,聽衆怎樣認爲才重要,畢竟所有的表達都是在“說服”,畢竟若聽衆不相信你說的,你說再多,也是徒勞,甚至是適得其反。

特別是,同一段話由不同人說,也給人不一樣的印象。就像是我們誦讀李白的詩,也是不同人有着不同的韻味。沒有一個人能只在當下說話,都是依據過去所有印象的綜合所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