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有餘而補不足

數學的教學雖說邏輯性思維比較強。可是,我們也不可忽略其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這次在講一道數學題:4個木工和一個漆工合做一件傢俱。4位木工的工資每人800元。漆工的工資比較高。並且他的工資比他們五個人的平均工資高100元。問:漆工的工資多少元。

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算出來的答案要麼是900元。要麼是乾脆不懂得列式。看到這一情況,我提醒孩子:所謂的平均數,其實就是移多補少。但是你要清楚一件事:想要幫助別人,首先要自己先喫飽肚子。也就是說,漆工要幫助別人,使平均數變高。必須先留足自己的一部分。而後再把多出來的那一部份平均分給另外4個木工。這也就是《老子》裏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孩子們聽到我的話,腦瓜頓然開竅。其中有兩個孩子說:“老師的意思是:漆工已經留下自己的一部份。比平均數多出的那100元是要平均分給4個木工的。100➗4=25元。800+25=825元。平均數就是825元。所以漆工的工資是825+100=925元。”

聽到她們的對話,我不由得對他們豎起大拇指。不過更多的孩子還是𣎴大明白我話中的含義。一個個看着題目輕咬嘴脣,搜腸掛肚,抓耳撓腮,就是想不出解決的辦法。

看着孩子們絞盡腦汁的樣子。我在黑板上畫了一下圖:


看到圖。剛剛那些還在抓耳撓腮的孩子頓時猶如在密林中看到了一線光亮。紛紛寫下了正確的算式。

等孩子們列了式,做完題。我對孩子說:“孩子們,如果有能力,我們就要儘可能地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但是,想要幫助別人,首先得自己先強大。也就是說,只有當自己喫飽了肚子以後,纔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也只有這種基本自身強大下的幫助,纔會持久。就像今天的這道題目一樣。漆工要使平均工資提高。首先必須留足自己的。這是一節數學課。也是一節思想品德課。希望,在幾十年之後,大慈善家會在你們之間產生。那時的你,不但自身強大。還充滿愛心。”

聽完我的話。孩子們兩眼放光。似乎,他們已然是一個大慈善家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