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漁識讀:有一種圈子叫舒適圈

文/夜漁

我有兩個微信,一個是熟人的,基本都認識,一個是讀者的。

熟人的微信沒多少人,平時我也基本不發動態。

讀者的微信加了600多人,每天發發讀書打卡,再就是轉發我自己的文章,偶爾也會分享一些小故事,從中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感悟,很多讀者覺得有所收穫,經常會點贊。

除了讀書打卡和轉發文章,我平時基本不發朋友圈,也可以說,不發無意義的朋友圈。

什麼是無意義的呢?

比如今天心情不好了,今天特別孤獨,哪個明星出軌了,等等。

我不喜歡這些,全是負能量,有意無意的就會影響我。

咱是個積極的正能量的人,每天想的就是努力,努力學習,努力賺錢,讓自己成長,讓自己變好,讓身邊人變好。

其他的,很多都是干擾,對於想要積極上進的人來說,就是一塊大石頭,不斷的把你往下拽。

偶爾我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感覺特別孤獨,但是咱的調整能力不錯,會自我安慰。

也有時候會特別焦慮,但是沒過10分鐘,焦慮感就沒有了。

焦慮,是因爲你沒事幹,又或者是你乾的事對你沒有幫助。

當你忙起來了,哪還有時間焦慮,大腦裏想的就是怎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把這一點想明白了,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工作上,用心思考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好,怎樣才能賺到錢。

經常提錢,有人就會說很俗,俗就俗吧,誰讓咱窮。

窮人如果不經常提錢,那不更窮了,你看馬雲王健林那些人,動不動就是以億爲單位,這不也是錢嘛。

不經常提錢的纔不正常,那些口口聲聲說提錢很俗的人,哪一個心裏不想着錢很重要。

表面一套,背地裏一套,生在山東,從小這樣的事我見得多了。

咱也不是地域黑,誰沒事會黑自己的家鄉呢,就事論事而已。

不是說每個山東人都這樣,而是一種普遍想象。

包括網上經常地域黑東北和河南,咱看到的只是小部分,咱不能用個例覆蓋整個羣體,畢竟好人還是大多數。

就像我小時候有個發小,我們村有個姓王的經常欺負他,於是他就跟我講,姓王的沒一個好東西。

說出來感覺蠻有意思的,可是細心觀察,這樣的人還真不少,而且不分年齡,純粹的單思維生物,看任何事都是一根筋。

山東存在的這種現象,後來我還分析思考過,其實就是文化造就的,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文化,南方和北方的文化還不一樣。

這就像啥?你身邊如果都是非常努力的人,那你即便不努力,你慢慢也會被影響,你身邊如果都是每天想着玩的人,那你即便想努力,你也努力不起來。

不同的圈子也有不同的文化。

就和微信羣、QQ羣一樣,讀書羣,大家經常討論的就是讀書,跑步羣,大家經常討論的就是跑步,你如果在這些羣裏經常聊籃球,可能會有幾個人迴應你,但是大多數人會討厭你,不搭理你,會去找羣主控訴你,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收到一張飛機票。

這樣一想,每個人其實都是多面的,只是每一面都要展示在對的地方。

倘若你在一線城市染個黃毛或者綠毛,那沒啥,大家都覺得很正常。

倘若你在農村染個黃毛或者綠毛,那你在大家眼裏會有無數個不好的標籤。

你會感受到,什麼叫做格格不入,什麼叫做異類。

圈子對了,可以自信的做自己。

圈子不對,就會經常伴隨着痛苦和自我懷疑。

過去,我覺得我是個異類。

現在,我覺得,剛剛好。

因爲,有一種圈子叫舒適圈。

—  END  —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