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本我”與“結構主義”--讀高宣揚《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是十九世紀產生出來的一個“方法論式“的哲學流派;它是針對當時各項研究越來越專業化、孤立化而提出來的,說明萬事萬物其實是一個整體,它們後面都有一種“結構“(抽象概念)在聯結,就象任何對立的雙方,後面都有一種“關係“在牽引,這“關係“就是“結構“。這很像弗洛伊德說的“潛意識”,就是題目中說的“本我“。

弗洛伊德創建的精神分析學派把人的心理分成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三個層次。

潛意識,指人的本能衝動、被壓抑的慾望及其替代物(如夢、癔症),其內部以“力比多”(性力)爲動力源。潛意識的主要特徵是非理性、無道德性、反社會性、不可知性,這些爲人類社會、道德倫理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許的東西,具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力比多的作用),並總是按照快樂原則去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

前意識,指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

意識,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觸直接感知到的稍縱即逝的心理現象。

--百度

潛意識理論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核心。按照這一理論,人類和個人的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是潛意識。潛意識是人類心理最底層或最深層的結構。

潛意識具有原始性,在意識中也是最“生動“的。表現在三方面:①它是始終不停地活動着的;② 它的活動是毫無掩飾的,採取了赤裸裸的形式;③ 它是最有力量的,任何對於它的壓制,只能造成它更大的反抗。

當然在進一步的成長過程中,由於受到社會、家庭和學校的各種教育,在個人心理活動中會慢慢地形成“自我”或“超我”(Superego)的意識。

就像潛意識決定着人類一切心理活動的基本特徵一樣,“結構”也是人類的一種原始精神產物。當然,我們也不好捉摸,只能通過它所形成的體系——神話、親屬系統、交換結構、語言結構、文物等——去接近它。

或者說,結構就是一種抽象概念,它來源於自然;它站在形式與內容的背後,完成它們的統一。怎麼理解?

自然界是可感知的實體,它有自身的客觀規律。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按照這些客觀規律而運動。這些自然規律具有穩定的性質,長期支配着各種自然現象。同時,這些自然規律又互相聯繫在一起,使整個自然界連接成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規律在時間上的連續性和在空間上的連接性,以及這些連續性和連接性的固定性,長期影響着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制約着社會生活。

在斯特勞斯(法國哲學家)看來,自然界的統一性和秩序的穩定性就像製造蛋糕的“模子”一樣,刻畫出人類認識和行動的模樣,使人們在世代相傳的長期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遵守着它們。這種習慣的形成,就使得人的頭腦也形成了一種“模子”——它的形狀、樣態同自然界的原型模子是相同的。

慢慢地,這些頭腦中的“模子”就成爲一種先天的“結構”,在人的頭腦中固定下來。它一旦固定下來,人們在認識和活動時,就不知不覺地以它作爲標準來處理自己的社會生活。(這種把自然界的關係移植到社會生活中的能力,就是所謂“模擬”。)

這就與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接近、類似。

在弗洛伊德看來,潛意識的本性是好動的,它隨時隨地都企圖表現自己,但它畢竟受到意識的限制。另一方面,從產生根源來看,潛意識是在人類幼年時期無意識形成的——它是幼年意識的沉積物和壓縮品,被積蓄在心理的最底層。斯特勞斯所說的“模擬”能力及由此能力產生出來的“結構”,則是前人受自然結構影響而形成的先天的東西,它和潛意識的相似之處,在於它的主動性和“無意識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