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億中國老人,走失在二維碼裏

“你有多久沒有帶現金出門了?”

當大部分年輕人像享受水電一樣享受着網絡時代的便利時,他們或許很難意識到,這種“時尚”,其實並沒有像水電一樣普及。

前段時間,豆瓣上一則名爲《大家出門還是帶點現金吧》的帖子在網上大火。

發帖人在小攤上買東西時,被攤主告知,攤子上的二維碼是子女的,掃碼支付的錢,其實是到了他們手裏。



對移動支付知之甚少的老年人,操作起智能手機困難重重,只能依賴兒女,不想被那些不成器的孩子鑽了空子。

幾乎每個年輕人,都曾在長輩口中聽到過類似的話:

“錢怎麼能存到手機裏呢?”

“這樣一掃碼就來錢啦?那我怎麼取出來呢?”

“太麻煩了,還是現金好。”

一連串追問背後,藏着他們真實的困惑和心酸。

我們眼裏“一碼走遍天下”的便利,卻成爲了老人們眼前的困局。


1

被二維碼丟下的他們

在這個移動支付已經得到了大範圍普及的時代,現金,似乎已經逐漸消失在了我們的生活中。

不少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已經付了錢,有些年邁的攤主還執意要看一眼支付成功的頁面才肯罷休。

那些電子屏幕上的到賬提示和餘額數字,在他們看來總歸有着幾分距離感,非得反覆確認才安心。

老人們對於時代的無所適從,其實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體現。

在衣食住行都需要依靠智能手機的當下,老年人想要出門辦事,有時真的舉步維艱。

前幾天四川有則新聞,當地某知名醫院爲了方便管理,直接取消了現場掛號的窗口。

掛號必須先手機預約,來到醫院後,又只能面對一排排複雜的機器,繳費、取藥、取號,全都在電子屏幕上完成。

對那些子女不在身邊,又沒有智能手機的老年人來說,看病掛號就成了比登天還難的事情:

怎麼預約、怎麼關注微信公號、甚至開流量上網都不會……



有個來看病的老太太焦慮地說:

“社會進步是好事,但也還是要給老年人留一點生活的空間啊。”



今年的疫情下,健康碼幾乎覆蓋了每一個公共區域,本來是爲了給防疫工作減少負擔,卻成爲了老人們正常生活的阻礙。

掃碼、認證登陸、截圖、填信息、出示健康碼,每一個步驟,都像是老人們出行路上的“攔路虎”。

更別提有些獨居的老人,由於消息閉塞,可能都不知道健康碼爲何物。



越來越多的人在依靠着科技過上便捷生活的同時,很難意識到:

他們所習以爲常的一切,在老人們看來,更像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2

他們固執又脆弱的自尊心

有時候,小一輩的年輕人也難免會感到委屈:

不是看不到老人的難處,也不是沒教過他們新東西,是家裏老人不願意學啊!

家裏的父母長輩,似乎都是越老越固執。

動輒因爲一些小事發脾氣不說,還總習慣性地用自己的思維來判斷一切。



所以纔會有不少年輕人在網上抱怨:

“給他們買智能手機也不用,白白放着浪費錢。”

“買了大電視,我爸還是守着他那個破收音機。”

“跟他們說了多少次,現在什麼東西網上都能買,結果他們還是非得大老遠去市場買米麪油回來囤着。”

心累、煩躁、不理解,是他們和父母交流時的共同情緒。

之前熱播的電視劇《二十不惑》裏,就有類似的片段。

女主的室友姜小果和媽媽通電話時,被媽媽問起了如何微信提現的問題。

電話那頭,媽媽的語氣小心翼翼:“你說那個微信提現,我到現在也不會,你能不能再教教媽呀?

在媽媽的追問下,姜小果直接急到跳腳:“我不之前都教過你了嗎?”

“手機型號都不一樣,我說一百遍,你還是不清楚啊!”



這段播出時,彈幕上幾乎所有人都在感嘆:“簡直和我爸媽一模一樣。”

抱怨之餘,沒有幾個人想到:

面對新科技,老年人本就半是茫然半是牴觸,子女們有時不經意的嘲笑,就像是一盆冷水,可能會直接澆滅他們融入時代的熱情。

不用智能手機,可能是害怕亂按鍵“搞壞了”;

大電視不看,是因爲根本搞不清楚現在複雜的點播;

大老遠去市場搬回米麪油,或許只是因爲沒有嘗試過網購,執拗地認爲“網上買的東西不靠譜”。

他們曾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都在不斷被時代推翻,只能守着那些自己曾經引以爲傲的經驗之談,不願相信這一切都已“過時”。

每一次和孩子們爭執到面紅耳赤的背後,是他們搖搖欲墜的自尊心。

       


有人曾經預測,人類的每一代都會比上一代更加數字化。

父輩曾經也像我們一樣,站在時代發展的風口浪尖上;而我們,終有一天也會成爲晚輩眼中“固執”“落伍”的老者。

給他們多一些耐心,也是給我們年老後生活的社會,留下一份包容的傳統。


3

別讓他們“消失”在科技背後

無論是娛樂還是生活,老人們都在漸漸與時代脫節。

科技的更新換代之快,年輕人都時常跟不上潮流,更別提連手機字體都要調整到最大的老人。

截止到2019年,我國的老年人已經高達2.54億,然而根據騰訊公佈的數據來看,60歲以上的微信用戶,只有6100萬。

龐大的數據背後,是一個沉默、但更精確的中國。

還有將近2億的老年人,就這樣淹沒在飛速發展的科技洪流之中,沒有聲音。

      


就如開篇裏的故事,辛苦出攤的老人迫於無奈,只能在攤位貼上子女的二維碼。

某些年輕人以科技爲名的掠奪,是科技社會是對這羣老人的最後一記衝擊。

       


不是每一句“能不能給現金”的請求背後,都有着不孝的兒女,但大多都站着一個笨拙的老人。

除去比較極端的事例,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也陷入了困擾之中:

都知道要多陪陪老人,可總是往家裏的沙發上一坐,就只剩下了相對無言;

習慣了直接轉賬發紅包,壓根兒沒想過老人平時都不怎麼會用微信;

熱衷於用網絡熱詞交談,跟父母交流時,連最簡單的詞彙都要解釋半天,索性放棄開口......

常回家看看的道理,大家都懂,然而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並不是只要坐在一張沙發上,就能輕易填平。

年紀小的時候,父母是我們看世界的窗口,第一次觸碰周遭的一草一木,總有他們陪伴左右;

那麼今天,或許我們也可以嘗試着轉換角色,教教第一次老去的他們,該如何“長大”。



有人爲了幫助父母使用智能手機,精心製作了條漫,漫畫通俗易懂,智能手機裏的每一個方塊,都變成了有溫度的筆觸。



有人教爸媽網購,意外地給爸媽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獨屬於他們那個年紀的浪漫。



年輕時愛唱歌、又沒怎麼去過KTV的老年人,如今可以藉助兒女安裝的K歌軟件,在自家客廳放聲高歌......



在這樣一個飛速變換的時代裏,我們總能爲老人們做些什麼,給他們製造一個小小的支點。

科技創新,其實從來不是我們發展的終點,在這條路上,人才是最終的目的。

讓更多的人活得有尊嚴、有幸福感,即便是走到暮年,也能享用這份便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