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凡心——備魯迅《故鄉》有感


這篇文(姑且這樣說吧,顯得高大上些),拖欠得久。客觀原因:這段時間確實事務繁多,有種恨不得生出八隻手來的感覺。主觀原因:一個字,懶。放着放着,就忘了。
昨天上完競教課,張姐打電話問我情況。我簡單跟她說了下自己感覺沒做好的地方。她說,你趕快把心裏所想記錄下來,哪些優點,哪些不足,這將成爲你重要的資源,並且,到以後回過頭來看,也是一筆財富。於是,聚餐結束十點半,回家動手寫了篇不規整“反思”。純粹只爲記錄。

而關於《故鄉》裏的“偉人凡心”,一下子復活,在心裏撞來撞去,讓人不得安寧。
說到“魯迅”,肅然起敬,那是“民族魂”,是用筆戰鬥的勇士,是一生“三易其志”,決心改變國民思想的聖者,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孤高豐碑,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是那個時代的“風流人物”。

其實讀過他的許多作品,包括教材中涉及到的《朝花夕拾》,《狂人日記》《故事新編》這些,早在大學時候就翻來讀了,還包括一些雜文。但那時全只爲看故事,湊熱鬧,做消遣,完全沒想過深入地研究一下,包括《故鄉》這篇文。

魯迅的文在中學教材中一直佔據很重要的位置。《故鄉》一文作爲經典名篇,無論是關於思想內容的賞析解讀,還是名師專家的課堂實錄,都是上上精品,這給原文增加了無數的長度,也給教者,尤其是我這種習慣“偷懶”的人,提供了無數的機會。

在我們語文教材裏,每一篇文章都是經典,拿到這樣的文,就想如何還要去挑戰“權威”。那些名家的解說細緻而深刻,網上獲獎課件應有盡有,依葫蘆畫瓢,總歸還是有用的。

經過這一次的備課,我才知道,平常人家嘴裏說的“深鑽教材”是何意,而這“鑽”的意義又在何處!

《故鄉》選自小說《吶喊》,以自身回故鄉的一次經歷爲素材,抒發了作爲一個有覺悟的知識分子,內心的“吶喊”。他的那份痛苦與無奈,我從來都只是知道而已,從未深入去了解。

“沒想到西瓜竟有如此危險的遭遇”,這是“我”在回憶少年閏土“月下刺猹”時,所發出的感慨,那語氣活現了一個城裏小少爺的好奇,放佛看到,他爲西瓜擔着心,緊攥着拳頭,聽好朋友講故事。

七年級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這種富有童趣的話語,也很精彩,完全不像那個“橫眉”的中年大叔,而是鄰家的一個小調皮。蕭紅所作《魯迅先生二三事》就以個人的親歷,展現一代偉人的日常。他待人極熱忱,關心年青作家,說話客氣,沒有一點架子。
也許我受了封建思想的“毒害”吧,面對這些偉人,從不曾或不敢深入瞭解,就像供奉在心底的神龕,遠觀即可。其實,他們不過也是凡人,並非三頭六臂,若神祗一般。
朋友常說,我沒有把工作和生活分開。他說,那些在工作中異常出衆的人(譬如T姐,是省級名師,上過全國示範課),實際生活中,很謙遜,待人很好,也很好相處。而我,始終不敢靠近。

一怕自己水平太低,提出的什麼問題,在她眼裏,不過是無聊的想法,沒有實際意義,一下子被人揭穿沒有深度;二是教學這個東西,真得自己鑽研纔行,即使師父再厲害,也是白搭;三、覺得自卑,心底深處有一種低人一等的感覺。

來這兩年了,T姐指導了我兩次課,我跟她一起參與兩次磨課。特別是,磨課的時候,她竟然會專門打電話來詢問我的修改意見,這讓我無比驚喜,同時也充滿信心。

T姐,說話幽默風趣,常冷不丁說出一句含義深遠的笑話,惹得衆人抿嘴憨笑。她就如朋友所說,是一個性情中人,高情商,高智慧的典範。
從我參加工作那年,T姐來我校講示範課,到後來市、省公開課,她就像是個神話,矗在我不敢觸碰的高峯,風姿綽約。

兩年前,剛考調到現在的學校,被分配到與她同級,那時的心理壓力真如山大。每一次,她來聽我的教研課,我都好緊張,一看到她在對我笑,我就放鬆了。昨天的競教也是一樣,她作爲評委組長,給我拍照對我笑,心裏的忐忑便一下全都消散了。

轉眼,兩年時間過去,我變得勇敢,敢於大聲去交流自己對教學的看法,敢於闖,敢於實踐,因爲我發現,一個人的勇敢不是某種來自外在的力量,而是來自心底的自信。
T姐的課堂成熟老練,她的生活精緻、優雅,永遠都是我成長的風標。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