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爲了遇見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我今天一整天都在思考着一個問題,那就是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包括如何搭建目前學業的知識框架。畢竟良好的理解力能夠大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凡事都是站在理解的基礎上看待的,畢竟好的理解力和知識框架都能夠讓自己事半功倍。

堅持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夠讓以最堅固的方式來提升自己,就比如搭一棟房子,同樣的原理,都必須有堅固的地基。而學習也是一樣,打好堅固的基礎很重要。俗話說: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我忽然間想起荀子寫的《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生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前段時間,我收拾並整理了我所有的書籍,我買的書籍涉及的範圍比較廣,有心理學、哲學、散文、隨筆、詩歌、詩詞、詩歌集、人物傳記、建築學、美學藝術、經濟學、歷史學、物理學、精神學、邏輯學、社會學、理財書籍、職場書、懸疑小說、道家、佛家經典、周易、易經、風水學等等。

我在整理的時候,我忘了數到底有多少本書了,反正就只一直顧着疊疊疊。我感覺從小學開始到現在2020年,買過的書倒是不少,同時讀過的書也很多,做過的讀書筆記也很多。

當然了,我不只是讀紙質書,我還喜歡經常逛逛書店,在書店一待就待很久,可以說是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有時候讀書真的能夠讓我廢寢忘食,而且我有個習慣,就是會把一些書送給我朋友。

我也很喜歡讀電子書,在我的手機上下載了好多的讀書軟件APP,如讀書軟件:微信讀書、掌閱、閱讀、搜狗閱讀、QQ閱讀、有書;聽書軟件有:有書、喜馬拉雅FM、得到、中讀、樊登讀書,其他的有百度文庫,知乎,百度貼吧,百度網盤,微博等等。正因爲我手機上有如此之多的軟件,導致我的手機長期內存不足,致使我的手機很卡很卡。於是我就清理了一些讀書軟件,如搜狗閱讀、QQ閱讀,樊登讀書等等。有時候我看電子書看累了的話,我就會選擇聽書,享受聽書所帶給我的享受。

我記得我讀初一的時候,我的同桌就給我起了一個綽號“書呆子”。但現在,我已經有很多年沒與同桌聯繫了。感覺就像是分道揚鑣。畢竟道不同不相爲謀。知識、經歷、見識以及三觀各方面都是無法匹配的,是無法與之相比較的,感覺就像是找不到共同的話題。

我是一個愛書之人,我比較愛讀書,而我的同桌則是喜歡玩。

身處在現在的信息時代,我們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都很多,但我想問的是,究竟哪些信息是我們可以用的呢?但同時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就是電子設備對我們的腦磁波以及我們的身體健康輻射有多大?

我們現在每天所接收到的信息,能夠真正地讓我們的大腦所認真記住的有多少呢?我想,應該是寥寥無幾。感覺就像是一個過濾器一樣,能夠被記住的,大概只有萬分之一吧,大概看過的東西沒多久就很快會被忘記的吧。

經常使用電子設備,難免會對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造成影響,會使我們的記憶力和專注力下降。我個人倒是覺得偶爾聽聽書。看看紙質書,比較有助於健康。

當然了,我不是在批判電子設備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有多大,我只是想表達的是一切凡事都應該適量,不可長期使用電子設備,對眼睛不好。

有時候讓自己的心靜下來,用心地看完一本紙質書,可以品茶論道,聽聽音樂,讓自己的心更爲清淨,可以在這其中找到一些感悟。

其實,我想說的是,一個無論讀過多少書,不是讓自己成爲什麼聖人。畢竟我們與古人是完全無法相比的。

一個人讀書,是爲了修身養性,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更不是爲了炫耀讀過多少本書。

有句話說得挺好的,就是一個人越在炫耀着什麼,說明其內心缺少什麼,反過來,一個人越是缺少什麼,他就會想辦法去炫耀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我補償和降低焦慮的需要,一旦我們缺少什麼,爲了保證內心你平衡和冷靜,常常就會學吹噓和炫耀一番。

我覺得關於讀書,盧思浩在《時間的答案》裏說過這麼一句話:讀書,一是讀故事,二是讀自己。

讀書,更多的是與自己相處,與自己對話。

我記得我之前也說過,讀書的第一標準:不是多讀書,而是要辨別哪些書可讀,哪些書不可讀,哪些書是沒必要讀的,哪些書是書商炒作的。

讀書,更多的是用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上。多數時候,讀書不是要用,而是用於建立自己的判斷能力。無論讀什麼書,都要帶着判斷的思維來讀書。

一個人的讀什麼書

就說明你處在一個什麼層次

每個人對書的選擇

其實是你認知的外在體現


那麼什麼樣的書是好書?

1.有利於你更貼近真相

2.有利於你提升更精準的判斷力

3.提供可落地的方案

4.看完後有一種“我以前怎麼那麼傻”的感嘆


關於讀書。南宋的朱熹在《讀書之要》說過這麼一句話:“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

培根在《培根論人生》這本書上說:讀書不是爲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爲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爲了思考和權衡。

我記得培根還有一句很有名的經典名言: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我相信讀過的每本書,有走過的路,都會成爲人生路上的指航燈。

你現在經歷的每一份苦,都不會白喫;所讀的每一本書,都不會白讀。它們終將會在某一天綻放光彩。

讀書,更多的是爲了想變成更優秀和更好的自己。我很喜歡董卿,董卿說過:你讀過的所有書,都會成爲你的氣質。你在讀書上花的任何時間,都會在某一時刻給你回報。

回顧自己過去工作過的那些年華,我都在反思,也在記錄着心得,在我個人的成長路上,讀書也幫助過我不少。

有時候讀書也是讓人心煩的,那是因爲我知道,我在焦慮,我也在思考我該如何更好地構建我個人的知識框架以及體統。我會在心煩的時候,打開百度網盤,聽聽蔣勳老師的《美的沉思》,讓我沉浸在美的世界裏,聽着聽着我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現在我知道我真的是才疏學淺,所以沒能夠及時搭建我的知識框架體統。

我知道,一個人的成功更多的是離不開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的,但選擇也很重要。

我認爲,一個人是不能夠停止自己的成長的,多讀書,是能夠淨化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能力,讓靈魂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其實,我以前我就想過可以通過哪些渠道來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我想是離不開關注時事的(包括國家和社會)。爲什麼說要關注時事呢,那是因爲我們要通過每天的新聞,知道每天所發生了什麼事,是爲了不想讓自己與整個世界的發展脫軌。

我一直都很喜歡《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那是因爲這本書有很多能夠讓我自己得到感悟的。

我也很喜歡這本書裏邊的一些語句: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所理解的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世界。

讀書是爲了回到世界的世界,知識無盡頭。

人活在這世界,是爲了想了解這個世界,是爲了想讓自己找尋找真理、生命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價值、生活的快樂,甚至是靈魂的救贖。

李銀河在《輕輕吹去心上的灰塵》這本書說過:

“自我實現是一個人更本質的快樂,是快樂的起始和極致。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過一種舒適、寧靜、沉思的生活,如果短短的幾十年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那就不虛此生。在人生這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旅途中,越早到達這個境界,就越早擁有人生的真諦。”

I love the world because I want to find a better self.

我愛這世界,那是因爲爲了找尋另一個更好的自己。

Reading is to meet another better self

讀書,是爲了和另一個更好的自己相遇

我覺得我最近真的是愛上了英語,我想那是因爲泰戈爾《生如夏花,死如秋葉》這本書吧。

Life is like summer flowers, death is like autumn leaves.生如夏花,死如秋葉。

之前我考試的時候,想翻譯這句子的,但是我卻翻譯錯了,我的一些單詞居然寫錯了。

這不得不讓我每天起來學習英語,提高自己單詞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