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物7》


【原文】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爲用也亦明矣。”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爲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踐。故曰至人不留行焉。夫尊古而悲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教不學,承意不彼。”

目徹爲明,耳徹爲聰,鼻徹爲顫,口徹爲甘,心徹爲知,知徹爲德。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者衆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無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谿;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你的言論沒有用處。”莊子說:“懂得沒有用處方纔能夠跟他談論有用。大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了,人所用的只是腳能踩踏的一小塊罷了。既然如此,那麼只留下腳踩踏的一小塊其餘全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大地對人來說還有用嗎?”惠子說:“當然沒有用處。”莊子說:“如此說來,沒有用處的用處也就很明白了。”

莊子說:“人若能隨心而遊,那麼難道還會不自適自樂嗎?人假如不能隨心而遊,那麼難道還能夠自適自樂嗎?流蕩忘返於外物的心思,矢志不渝棄世孤高的行爲,唉,恐怕不是真知大德之人的所作所爲吧!沉溺於世事而不知悔悟,心急如焚地追逐外物而不願反顧,即使相互間有的爲君有的爲臣,也只是看作一時的機遇,時世變化後就沒有誰會認爲自己地位低下了。所以說道德修養極爲高尚的人從不願意在人生的旅途上有所滯留。崇尚古代鄙薄當今,這是未能通達事理之人的觀點。用狶韋氏之流的角度來觀察當今的世事,誰又能不在心中引起波動?道德修養極爲高尚的人方纔能夠混跡於世而不出現邪僻,順隨於衆人之中卻不會失卻自己的真性。尊古卑今的見教不應學取,稟受其意也不必相互對立爭辯不已。”

眼光敏銳叫做明,耳朵靈敏叫做聰,鼻子靈敏叫做羶,口感靈敏叫做甘,心靈透徹叫做智,聰明貫達叫做德。大凡道德總不希望有所壅塞,壅塞就會出現梗阻,梗阻而不能排除就會出現相互踐踏,相互殘踏那麼各種禍害就會隨之而起。物類有知覺靠的是氣息,假如氣息不盛,那麼絕不是自然稟賦的過失。自然的真性貫穿萬物,日夜不停,可是人們卻反而堵塞自身的孔竅。腹腔有許多空曠之處因而能容受五臟懷藏胎兒,內心虛空便會沒有拘繫地順應自然而遊樂。屋裏沒有虛空感,婆媳之間就會爭吵不休;內心不能虛空而且遊心於自然,那麼六種官能就會出現紛擾。森林與山丘之所以適宜於人,也是因爲人們的內心促狹、心神不爽。(原文和譯文均摘自網絡通行版!)


【學究】


惠子的有用論和莊子的有用論着力點不同,因此出現了爭辯。惠子只看到有用的點,沒有看到無用之用,而莊子看到了無用之用,纔是真的有用論。這段文字的哲理很深奧,卻非常有價值,值得好好反思。

之後莊子展開了實在的感知論描述,這和佛法中說到的理論非常相似,可見所有的哲人在探究宇宙奧祕時的思維方式非常接近,這也是人在生活實踐中的感知所生髮的思考。意識和事實是通過感知來獲取連接,形成我們的世界觀,生髮價值觀,指導人的生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