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沈世镒先生

早上起床打开微信,惊悉沈先生去世的噩耗,不禁有些伤感。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数学家、国务院第三批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沈世镒先生,于2020年10月27日凌晨在天津病逝,享年81岁。

沈世镒1961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力学系,1965年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1978年至1985年历任南开大学数学系讲师、副教授,1985年起任南开大学教授,曾任数学系主任。沈世镒是南开大学信息论学科早起研究者及重要建设者,是南开大学概率统计早期导师,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

在社会职务方面,沈世镒曾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用数学组副组长、天津市数学会理事长,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沈先生多年糖尿病,但身体状况还好,去年学生们还给他筹办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同时为沈先生80岁的寿辰庆生。那时候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精神状态很好,万没想到会突发此事。于是,我给他的学生打了个电话,问了一下情况,方得知事情的缘由,原来是先生昨晚在卫生间突发心梗,抢救无效。

沈先生在我们入学时是系主任,也是我们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后来成立学院之后,他是我们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刚入学大家都懵懵懂懂的,对沈先生的评价在系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学术界大牛。当时他在香港大学做客座教授,两地往返,难得见上一面。90年代初的香港尚未回归,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美国差不多,都是现代化和自由、文明、繁荣的象征。香港大学更是世界名校,更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据系里的老师说,沈先生每月在香港的薪酬大概是2-3万港币,要知道,那时候我们每月的生活费只有区区100多元。

直到大三我们开始上专业课才有幸听到沈先生的教诲。他的形象和讲课风格和我们期待的似乎完全不一样,操着一口带有江浙方言的普通话,不仔细听有些词根本听不清楚。但这并不影响讲课的认真态度,每节课他都要密密麻麻地写上几版板书,生怕我们听不懂。而实际情况是,他即使写的板书再多,我们该听不懂的地方还是不懂,因为在他眼里视为常识的东西,我们需要推导好几步才能明白。所以下课时经常被同学围住提问,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把黑板擦干净,然后再一点点的写给我们证明过程,娴熟程度如同我们做小学算术题一般。

沈先生上课从不苟言笑,更没和我们任何人发过火,态度总是那么平和。无论我们问多么低级的问题,甚至是上课时没好好听讲,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重复再讲,现在想想,那是一种在某领域的大家独有的宽容和淡定。但在课下是一个非常有亲和力的人,穿着极为朴素,经常穿着一身灰色或蓝色的纯棉衬衣,衣服上总带着擦不干净的粉笔末,给人一种不修边幅甚至有些邋遢的感觉。每逢节假日,他还会邀请自己的学生去家里做客,让师娘做上几道可口的饭菜,一起畅谈。

我由于申请提前毕业,因此大三下学期就能在沈先生的指导下做毕业论文了,期间得到沈先生亲自的帮助和指点,不仅是论文和学业方面的教诲,还包括做事的态度,让我受益良多。但同时也因此失去了跟随沈先生读研的机会,这大概成为我在南开唯一无法弥补的遗憾。毕业后,我有幸见过几次沈先生,请教过先生几次问题,他对待我仍然像当年在校生一样孜孜不倦,耐心教诲。

最后一次听他的学术报告大概是2016年左右,他在学校组织了一次学术研讨会,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他的学生做了报告,说实在的,那些报告对于我来说真的都和听天书一样,因为毕竟毕业后最多是在一些应用领域能略知一二,在理论研究方面大概连名词术语都听不懂了,更别说是前沿的理论和算法了。但是当沈老师最后做压轴主题演讲的时候,风格完全不同。他讲的内容大多是从应用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而理论层面也都是从非常普世的道理类比,让我这个外行都能听懂大部分内容。

沈老师在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世界前沿地位,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内容恰恰就是当下火遍全球的人工智能领域所用到的那些基础理论。他在演讲中的最后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迄今为止对人类大脑和意识领域中所获得的研究成果,相对于意识本身来讲,就是沧海一粟,那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我至今未能曾触碰到它的内在规律。”从他的神态和语气中,我看到了不仅是他的谦虚,更多的是他对生命、人类意识的敬畏和深刻的觉知。也许,先生的豁达与对生命的洞察是不可分割的。

下周是我们数学系建系百年的庆典,痛惜沈先生不能亲眼见证这个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在百岁时的辉煌。

此刻,我思绪散乱,已不知所云。只能道一声,沈先生,一路走好,千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