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咥碗還魂的羊肉泡…


有人說故鄉只有寒暑,沒有春秋,深以爲然。作爲一名老師,由於工作原因很少在秋季回到故鄉,幾乎忘了故鄉秋的模樣,

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機緣巧合回到了故鄉,兩排的玉米如一人高,秋風吹來玉米杆涮涮直響,我獨自一人走在泥濘小路中間時不時看看天看看地,總想找點什麼值得回味的東西,不知不覺走到母親的墓邊,母親的墓修的很乾淨,幾乎沒有任何雜草,父親幾乎每隔一個星期就要過來修一次,這是他對母親唯一的思念方式,我找了個一塊空地坐了下去,點了一支菸,毫無知覺的吸了幾口,我本不吸菸,不過一回到老家總要準備一盒,見到鄰里鄰外發一根,這也算打照呼的一種方式,總不該乾巴巴的說聲你好吧,這在農村太不合時宜的,況且作爲陝西人打招呼也是問飯吃了莫?哦,喫飯,是件幸福的事。


很久以來人們就已經把特定種類的食物作爲族羣認同的標誌,有些食物,有些場景都承載着我們日常五感,需要我們走過人生的某個階段時,才能體會其中真正的含義。

在民以食爲天的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即好看好聞好喫,在視覺、嗅覺和味覺上都能享受。一道美食上來,要先觀色,再聞香,有食慾了再動筷子,若是口味也好,方能稱得上是美食。陝西以麪食爲主,每頓飯饃必不可少,即使吃麪也要配饃喫,要是沒喫饃就感覺沒喫飽,於是泡饃在陝西遍地開花,在陝西有各式各樣的泡饃,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豆花泡饃,、雜肝湯泡饃、粉湯羊血泡等等,走進飯館,一個個兩餅一大碗,餅先對半掰 ,再對半掰,然後細緻的一點點掰碎,掰的過程跟同桌的人聊天,一個饃能掰足半個小時。掰得差不多了,拿起碗抖上兩抖,把個頭大點的挑出來再掰碎些。一招手,服務員迅速地把碗端走。加湯、煮饃,不消一會兒,熱氣騰騰的泡饃就給送了上來。在這些泡饃中羊肉泡饃名氣最大,也是陝西最具特色的食物,大文豪蘇東坡的詩中提到“隴撰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其中這“羊羹”指代的就是羊肉泡饃。關於羊肉泡饃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後來因爲味道鮮美,一直被人們所頌揚,而且很多歷史典籍中都有記載。據說在南北朝時期,就因爲毛修曾爲宋武帝烹製羊肉泡饃,宋武帝一高興便封其爲太官史,後來又升爲尚書光祿大夫。時至後期,羊羹在陝西以至全國的聲望與日俱增。到了唐朝時期,無論是在皇宮之內,還是普通百姓都擅長製作羊肉泡饃。它香氣濃重,肉質軟爛,一口下去不但脣齒留香,而且還有溫補滋養的效果。羊肉泡饃一直被平民百姓和王公貴族們所喜愛,但這並不足以使其聲名大振,羊肉泡饃真正揚名於天下,與我本家趙匡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初,趙匡胤還未得志,生活十分困苦,在長安街頭遊蕩。有一天,他身上只剩兩個白麪燒餅,陝西人稱之爲“饃”,待到肚子餓的時候想用這果腹,但無奈這饃又冷又硬,實在難以下嚥。這時,趙匡胤正好經過了一家販賣羊肉的小攤,老闆正在街邊煮羊肉,他走到老闆面前,說明情況,希望老闆能夠給他一碗羊湯喝。這小店老闆人還不錯,看趙匡胤的扮相也實在太可憐了,於是讓他把手中的幹饃撕碎,然後在上面澆了一勺熱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連幹帶稀統統灌進肚子裏,頓時覺得又解餓又暖和。

時光穿梭,一晃就過了10年,趙匡胤當上皇帝。爲了彰顯皇威,趙匡胤在長安街上巡遊,偶然間路過那家羊肉鋪子,沒想到還跟10年前一樣,一點兒都沒變,濃濃的羊肉香飄散出來,不禁讓趙匡胤想到10年前的美味。於是,趙匡胤走上前來,跟店主談起了10年前的境遇,希望店主再做一碗羊肉泡饃給他喫。店主一聽是皇帝的命令,雖然10年前的事情已經忘記了,但還是不敢怠慢,趕緊照辦,讓妻子烙幾個燒餅。因皇帝催得急,燒餅只到半熟就出鍋了,店主怕皇帝嚐出生面味,於是就將這饃撕得碎碎的,放在羊湯裏煮了一下,還在裏面放上幾大片羊肉片,精心調製好味道,這才端到了趙匡胤面前。趙匡胤喫後覺得這喫食美味絕倫,誇讚了一番。從此,這家羊肉館的生意越來越好,而且來的顧客也是專點這羊肉泡饃,愛喫的人越來越多。羊肉泡饃逐漸就成爲了陝西極具特色的民間美食。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陝西人愛喫羊肉泡饃除了大西北產羊之外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表現,大西北地大物博,羊羣衆多,造就了源遠流長的羊文化。古人很早就把很多美好的事物打上了羊的印跡,漢字中的“美”是形容羊大肥美。《說文解字》載:“美,甘也,從羊從大。” 對美食的熱愛,是華夏先民審美意識萌生的源泉。

作家于堅曾將這種生活態度稱之爲“慢的儀式”,喫泡饃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享受生活感悟人生的過程。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點點慢慢掰碎,慢慢的揉到湯裏,化成一道暖心的美味,在臘月寒冬裏,當你火急火燎地走進一家泡饃館,心想着立刻咥一碗泡饃像趙匡胤那樣暖和暖和身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無論是誰,只要你走進泡饃館,你就得遵守泡饃館的習慣,洗把手,坐下來,靜靜地等待泡饃館的夥計給你端上一個碗兩個饃,然後自己來掰。掰泡饃是件講究事兒,你這一碗泡饃味道咋樣,有一半的功夫取決於你掰饃的好壞。有人總結出來12種掰饃的方法,而最常用的也不過掰、撕、掐、揉、搓這五種。對於饃的大小各家說法不一,有說法是越小越好,但也有人說像蜜蜂頭、在泡饃店見過掰饃超快的人,也見過掰饃超慢的人,而平均速度都在一個小時左右。爲了喫一碗飯,坐在一間泡饃店裏掰一個小時左右的饃,這對於各類運轉超快的現代人來講確實太奢侈了吧,但是這就是泡饃館的精髓所在,讓人慢下來,心越急,掰的饃塊頭越大,就喫着不夠味。在掰饃的過程中,你可以東張西望,可以胡思亂想,也可以跟旁邊的人聊天,你還可以把所有的負面情緒發泄在饃裏各種撕扯。

泡饃不僅僅是享受掰饃時那種“慢的儀式”,喫更有講究。一碗熱騰騰的泡饃擺在面前,該如何下口,這纔是擺在喫客面前最大的問題。沒有經驗的食者喫前會拿起筷子習慣性的一陣攪動,但這是最大的忌諱。真正的老陝們看到一碗泡饃首先會端起來用鼻子聞一下香氣,然後啜一口湯汁,接下來則是選一個地方開始從邊上一點點蠶食,只有這樣的喫法才能保證泡饃從始至終都是那樣的鮮香。喫的時候,根據個人口味嗜好,來點糖蒜、香菜,或者辣子醬之類的調節一下口味。食罷,高湯一碗,異香滿口,頓時神清氣爽,精氣神也提起來了。

從一個人對待美食的態度絕對能看出一個人對待生活的態度,

每次從外地回來,無論是飛機、火車,還是別的什麼交通工具第一件事情都是直奔泡饃館咥碗泡饃,喫罷,真有一種羽化成仙的感覺。我常常嬉笑說:喫泡饃是給自己拉魂呢。別忘了自己的根,黃土地養着我的親人,也埋這我失去的親人,人走的遠了,魂容易丟,喫碗泡饃魂就被那香味拉回來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