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筆記11|痙溼暍病脈證治法—溼病(風溼)

風溼關節炎、痛風、皮膚表面的溼疹、蕁麻疹、蚊蟲咬傷等的治法都在這一篇裏。

一、溼從哪裏來?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爲中溼,亦名溼痹。溼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脈沉代表裏;脈細代表寒,有東西束到,這是中到溼了,也叫溼痹。寒溼堵在身體裏會造成小便排不出來,治症時多利小便。溼不影響大便,大便惡燥,溼很盛的人大便會多。

如果溼停在皮表、四肢關節,用汗解;若溼在身體裏面,則利尿。

爲什麼會有溼在身體裏?

運動、天熱或做勞力後出汗,汗未出盡時皮表被寒氣(冷風、冷氣、冷水)束到,汗一出汗腺就無法再回去,毛孔又關了,汗水便停在體內,長年累月以後體內就生溼了,然後慢慢滲到關節。

二、溼家的症狀

溼家之爲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

舌苔呈現很厚,不管是黃的厚還是白的厚,也就是說不管是寒溼還是熱溼,反正都是溼。

脾主溼,脾臟色黃,中到溼時,溼把脾束住,黃色的營養本應進入脾臟,現在被溼擋到,進不去,只能往外走跑到皮表,故見薰黃,這個黃是營養。

溼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塞,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一般來說有風溼的人喜歡靠近火,熱會讓他舒服。肺的津液因被溼擋到而無法下到腎,但仍要找地方發散,故一運動或喫東西就會“頭汗出”,汗一直往外出於是會口渴,但身體裏溼又很盛,喝水又喝不下去。

心移熱給小腸,故丹田是熱的,肺是寒的,寒熱因中間的溼阻而無法交融,溼把寒熱分隔致上寒下熱。

膀胱貼在小腸前,小腸的熱而把膀胱裏的水氣化成小便。當溼很盛時,膀胱裏的水如同漿糊無法氣化,故“小便不利”。

三、中醫治療溼症的原則

1、溼家不可攻下

溼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不止者,亦死。

因爲中焦是溼的,攻下把腸胃的營養攻掉,但溼還在,上焦的熱下不來,返上,便“額上汗出”,上焦陽虛便“微喘”。這裏“小便利”代表津液喪失了,死症。陽虛無法固住食物,會下利不止,直到死亡。

2、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

風溼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其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溼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溼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溼俱去也。

風是遊走的痛,溼是固定的痛,全身痛代表風溼都有,正治法是汗解,最好的處方是喫完微微出一層汗。這也是治療風溼的一個技巧。

四、不同位置的溼用不同的處方

1、溼在頭:噴劑

溼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衆病在頭中賽溼,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其它都沒事,就是鼻子塞住了,說明溼在腦和鼻子中間,把鼻子堵到,病人會喘得呼吸不過來,只好用嘴巴來呼吸。這種情形無需內服處方,用噴劑即愈。

一般用的比較淺的鼻藥是菖莆和辛夷,辛香發散。倪師最常用的是麝香礬石散,比例:麝香1礬石50。麝香無孔不入,礬石爲燥劑,中耳炎亦可用之,麝香深入到最裏面的發炎處,礬石上來一干燥,改變了病毒的生存環境,病毒便呆不下去了。

再舉例:腦瘤。治腦瘤的重點不在實,而在於治水。把麝香礬石散噴入鼻腔,中醫認爲鼻腦相通,腦積水從鼻腔出來,壓力得到舒解,病人不再頭痛。腦中本不該有水,水入腦時病人會發痙,抽搐得厲害,治症時光開止痙的藥還是止不了,用麝香礬石散排水。當腦裏的水有地方渲瀉時,瘤因無營養供應而開始萎縮,處方里加生半夏,生半夏去至高的水。

腦瘤壓迫到眼睛致失明,眼睛四周全是眼屎,溼熱重,有發炎膿水,用生大黃泡水喝,第二天即見效。生用食其氣,熟用食其味,大黃去實去熱,煮過後就跑到大腸去了。大黃一片泡水代飲,可治眼部溼熱症(紅血絲、眼屎等)。

麝香礬石散除了治鼻塞外,還可應急,如車禍昏迷過去,救護車來宣佈死亡,如果胸口還有餘溫,可用之一搏,噴入鼻子。

2、溼在皮表:麻黃加術湯

溼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爲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 桂技二兩 甘草一兩 白朮四兩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

麻黃湯加入白朮,出的是微汗,白朮斂溼,拉住麻黃,把麻黃湯鎖在治溼上。此方用於溼在皮表,如蚊蟲叮咬起紅疹,粉劑即可。蕁麻疹、皮膚紅疹等湯劑一劑下去,第二天即見效。

經方里都是先煮麻黃,去沫是去興奮劑。臨牀上麻黃劑量減到二,跟其它藥一次煮完亦可。

腎臟病的水腫、缺氧暈倒、沼氣薰倒均可用麻黃加術湯,既去溼又宣肺。

3、溼在皮下:麻杏薏甘湯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溼。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 薏苡半兩 甘草一兩炙

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ヒ,匕者茶匙也,四錢者四茶匙也。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皮膚上的用麻杏薏甘湯,薏仁能去表溼。此方被設計用於肌肉痠痛,皮膚是第一0層,第二層是肌肉,疣長在肌肉上。

皮下溼盛時,身體裏的熱要從毛孔發散出去時被溼擋到,病人會“一身盡疼,發熱”,黃昏時更熱,該病來源於“汗出當風”,或多食冷飲。

薏仁可加重量,喫完後要避風。杏仁和麻黃是一對,杏仁跟着麻黃走的話,麻黃開再多也不會出現心跳加速或發汗太多的問題,麻黃是青龍,質輕入氣分,宣肺,流出的汗是肺裏的汗,杏仁色白潤肺。

麻杏薏甘湯用途很廣,粉劑效果也很好。頭皮屑多、脂溢性皮膚炎、手皮腳皮厚都是麻杏薏甘湯。

4、溼在血脈外:防己黃耆湯

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者湯主之。

防己黃耆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炙 自術七錢半黃者一兩一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衝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自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

防己黃耆湯最適合給運動少的人減肚子,尤其是女性朋友。身重代表溼盛,當溼把血管包住時,血液循環系統負擔加重。平常汗從肌肉中發出去,肌肉是陽,血脈神經是陰,溼在中間把陰陽相隔開,陽不能入陰便往外走,故病人無事流汗,還怕風。

防己形似車輪,入血脈神經周圍,把其他藥帶到血脈外圍。黃芪行氣,把水液帶動,重用白朮去溼。因爲溼在血脈旁,會動到心臟,用炙甘草強心。防己黃芪湯喝後,發微汗,肌肉裏會有螞蟻爬的感覺,下寒從小便出。

用量:防己1兩(37.5克),炙甘草5錢,白朮5錢(溼盛加量),黃芪1兩,生薑4片紅棗1枚(隨症加減)

加減法:1、喘:加麻黃;2、胃中不和:指腸不和,加芍藥,芍藥止腹痛;3、氣上衝:加桂枝,桂枝降衝逆;4、下有陳寒:加細辛,細辛能散寒(辛香爲陽,酸苦爲陰)。

5、寒溼在肌肉:桂枝附子湯

6、溼在中焦:白朮附子湯

傷寒八九日,風溼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技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方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一兩半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痺,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這兩個處方都是常用處方,在經方中也很有名,對應西醫裏的“肌纖維疼痛綜合症”,渾身肌肉痛到不能動,睡覺也不能翻身。

會用到桂枝附子湯一定是肌肉痛。“不嘔不渴”代表病不在少陽和陽明,而在太陽。脈浮代表病在表,意指表虛,澀脈代表裏寒。桂枝附子湯就是桂枝湯去白芍加炮附子,桂枝去風解肌(遊走痛),炮附子去寒。

爲什麼不用白芍?白芍酸收,能攻血,讓腳部的血迴流到心臟,同時止腹痛,病人脈浮虛,已經虛了,再用白芍去攻堅會更虛。用此觀念來看四物湯:真正補血的是當歸,當歸含油脂,有點黃色,入腸胃後能增加腸胃的蠕動(大黃入腸胃後好壞都去掉),從而促進腸胃的吸收,腸胃裏食物的營養是血的源頭,故能補血。純補血的是熟地,黑黑的,入血,川穹只是活血,加快血液循環,白芍活血化瘀,把瘀血排掉,這纔是四物湯的原理。

桂枝附子湯劑量:桂枝4錢,炮附子3錢,生薑2片,炙甘草2錢,大棗12枚,6碗煮2碗。

大便堅”,是因爲中焦溼盛,把腸子擠壓在一起,故大便不容易出來,而非便祕,經方的治症原則是“溼家不可攻下”。這時候用白朮和炮附子,白朮劑量大於炮附子,白朮去中焦的溼,把溼收斂起來,附子是陽藥,遊走全身,讓身體微微出汗,甘姜棗補回腸胃的津液。如果七天沒有大便那可以攻下,溼梗到的話只是大便困難些,不會沒有大便。

白朮附子湯去掉甘姜棗便是術附湯。經方中有兩個排膿湯:術附湯和當歸赤豆散,膿瘍在骨頭上或身體很深的部位用術附湯。術附能把很深的溼提升上來。

其人如冒狀”是說喝了藥有點暈眩,是“中病”的現象,代表處方劑量都開得剛剛好,藥力在發揮作用了。

白朮附子湯劑量:白朮1兩,炮附子3錢,炙甘草2錢,生薑2片,大棗6枚,️碗煮1碗。

爲什麼重用白朮?因爲白朮可以將脾臟裏的溼、三焦的溼和肌肉裏的溼全部推到皮膚表面上,再利用炮附子把溼推出去。

7、寒溼在關節裏(痛風):甘草附子湯方

風溼相搏,骨節疼煩,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爲妙。

這個是治療痛風的處方。桂枝去風,白朮去溼,附子去寒,經方就是藥簡力專。之所以會有痛風,是因爲風、寒、溼同時存在體內。然痛風發作時關節外是紅紅滾燙的,看似熱症,爲何是寒?這是關節處陽不入陰的表現。正常人陰陽協調,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當風寒溼阻在陰陽之間時,陰在裏面,陽在外面,陽入不了裏,故摸上去是燙的,但病人沒有發燒症狀。

甘草附子湯劑量:炙甘草2錢,炮附子2錢,白朮2錢,桂枝4錢,六碗煮三碗。

重用桂枝,其他等量。爲什麼重用桂枝?附子走腎,能走骨節,打進關節裏面,但附子一定要碰到桂枝才能進入到四肢末梢的關節裏去,否則會停留在髖關節或膝關節,痛風多發在四肢末梢的關節處,然後白朮過去把關節裏的溼拿走。這三味藥在跑時力量很強,用炙甘草固護心臟,強心。體格大的人桂枝5錢,另三味各3錢,濃煎5碗煮1碗亦可,一劑即中,因爲病人已痛得要死。此方速度很快,一二劑就好。

汗出復煩者”說明還有痛,再喫,不痛就好了。才區區五味藥,卻是治療痛風速度最快的處方。

倪師課程裏的錢、兩都是臺灣的劑量標準,換算成大陸的標準是:1錢=3.74克,1兩=37.4克,爲方便計算,兩/錢X4=克,即可。

總結:

皮膚表面的溼用麻黃加術湯,溼在皮表以下用麻杏薏甘湯,溼在血脈神經周圍用防己黃芪湯,腋下多汗、睪丸積水均屬於溼在血脈神經邊,溼在肌肉用桂枝附子湯,溼在中焦用白朮附子湯,痛風用甘草附子湯。還有兩種溼不在此列:溼在血脈裏和很嚴重的類風溼型關節炎(關節變形),後述。

相關鏈接:

《金匱要略》筆記10|痙溼暍病脈證治法—痙病(腦膜炎)

(此文爲倪海廈老師《金匱》課程的筆記,歡迎轉載,利益大衆,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