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如何陪伴孩子學習不發火?

最近的心理諮詢中,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孩子學習總是總是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總是讓我忍不住發火,怎麼辦啊?

爲什麼孩子做有些事情總是慢慢騰騰磨磨蹭蹭呢?

田宏傑老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頭大象,在草原上悠閒的行走,它特別想要喫路兩邊的青草,特別想和小夥伴兒快樂的奔跑玩耍,可是,它的背上坐着一個騎象人,騎象人手裏握着繮繩拿着地圖,能夠看到遠方。那麼,大象就像我們的孩子,騎象人就像我們家長。當騎象人和大象的需求一致時,也就是我們要求孩子做的事情和他想做的事情正好一致時,就沒有衝突,這個時候孩子一定不會磨蹭。可是,當騎象人和孩子的需求不一致時,就會很麻煩。比如:孩子每天從學校帶回來很多重複練習的作業,這些作業並沒有趣而且還會給孩子帶來挫敗感。他會怎麼樣呢?孩子肯定想逃避,逃避不成就只能消極對待磨磨蹭蹭了。

所以說,改變拖延磨蹭的唯一途徑是:騎象人和大象的目標一致。

騎象人首先需要看到大象的需求,比如條件允許的話讓大象喫喫草喝喝水撒花兒跑一會兒,需求被滿足或者不被滿足但是被看到了,它就不會像個黑洞一樣牽引孩子的精力了。然後,我們家長需要找到一條既能滿足大象需求又能符合騎象人要求的路,這該怎麼做呢?

孩子既有滿足當下需求及時享樂的需要,也有克服困難獲得征服感和成就感的需要,我們需要幫助孩子建立通過努力練習獲得成就感的經歷和體驗。

比如:我們家小寶小學以前沒有刻意的學過英語,基礎薄弱,上小學一年級後拼讀單詞很有困難。所以每次做英語作業的時候都很不情願。我就告訴他說:‘我們之前沒有系統的學習英語,你現在拼讀單詞確實挺不容易的,不過,有困難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慢慢學慢慢彌補,就像你剛開始學輪滑的時候,剛開始站都站不穩,後來就可以走走但會經常摔倒,但經過大量的練習,最後你滑的像風一樣流暢。’

這個過程承中首先看到孩子面臨的問題和危難情緒,然後將以往的成功經驗遷移到目前有困難有挑戰的英語學習上。當然,最後一定要有具體的解決辦法,比如每天晚上讀英語課本20分鐘,每天早上聽英語錄音半個小時左右,現在小寶每天是在英語朗讀聲中醒來,前兩天還告訴我,現在最喜歡上的課就是英語和體育了。

需要補充一點,我們經常給孩子說‘別磨蹭了別磨嘰了’,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形成負強化。因爲,大腦聽不懂不字,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比如,我說,現在,你不要想一隻白色的兔子,不要想兔子有紅紅的眼睛不要想兔子有長長的耳朵...請問,結果怎樣呢?我猜在座的家長腦子裏都是一隻紅眼睛長耳朵的白兔子。

所以說,我們說,你不要磨蹭了不要拖拉了,他會怎麼樣?反而被強化了磨蹭和拖拉。對一個孩子來說,他的大腦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大腦額葉就是我們大腦專門負責抑制功能的區域。所以讓一個孩子‘別怎麼樣’他很難做到,所以我們可以用正面語言表達正面期許,比如‘我們再認真檢查檢查’來代替‘不能馬虎啊’用‘寶貝請你快速寫作業’來代替‘不要磨蹭啊’等等。


還有就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呢?我經常會聽到家長說,坐下來半小時了,扣扣這摸摸那作業還沒開始寫呢?每天作業寫到11點,要被氣死了。孩子爲什麼會注意力不集中呢?它是當下的問題,但它的成因一定不在現在。

通常,孩子接受外部各種各樣的感官刺激需要前庭核篩選才能進入大腦進行整合判斷,可是有些孩子小的時候尤其是三歲以前,不會爬運動量少,或者經常看電視看動畫片,對內耳前庭的刺激遠遠不夠,就導致前庭在篩選信息的時候出現混亂,孩子該看書的時候卻看玩具看其它的,不能做出符合當下情境的行爲,這就是所謂的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了。(從運動和視頻對孩子注意力的影響,可以展開詳細講)

那現在問題已經發生了,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1學業時間之外,尤其是週末,要給孩子提供大量運動的機會,比如籃球足球武術跆拳道爬山騎行之類,這個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在移動位置的時候刺激內耳前庭,提升前庭核功能,增加前庭核篩選信息的準確性和專注能力。

2排除學習環境干擾,減少信息刺激,學習之前處理好喫喝拉撒的雜事,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3當孩子注意力分散時,請用理解堅定的語言幫助孩子拉回注意力。我們家小寶經常寫着寫着作業告訴我說‘媽媽我給你說一個搞笑的事情吧’我總是簡潔堅定的說‘媽媽想聽,但現在是作業時間,寫完作業,你再講給我聽好嗎?’。


以上我們主要說了孩子爲什麼磨蹭爲什麼注意力不集中,以及我們家長能做點什麼。好多媽媽會說,好多道理我也都懂得可是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真的很生氣真的會忍不住要發火,我也知道這麼做對孩子不好,可是我忍不住啊,這要怎麼做纔好?

首先,我們要問問自己:真的是孩子讓我們生氣嗎?爲什麼同樣的問題行爲有些媽媽生氣有些媽媽不生氣呢?爲什麼同樣的問題行爲我們今天生氣而明天心情很好就不生氣了呢?

通常,我們會覺得孩子磨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表現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所以我們才憤怒。實際上,憤怒的底層其實是:我生的孩子怎麼這麼差勁啊,我怎麼這麼差勁啊,我就是這麼的無能這麼的沒用。

在人類所有的記憶當中,情緒記憶是最古老最穩定的記憶。小時候的很多事情你都不記得了,但是之前的情緒都儲存在身體裏。比如,小的時候可能做事情做的不好,被父母總是呵斥,事件忘記但是這種被呵斥的恐懼和憤怒都在,遇到類似的情境會被激發出來,我們看見自己的孩子做不好事情就是誘因。比如,不被我聽不得孩子哭(可以展開講)只有我們自己底層的情緒流動宣泄了,才能做爲一個更好的容器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表現出好或者不好,才能包容一個孩子更完整的成長。

所以,在陪孩子學習時,我們可以嘗試這麼做:

1即將發火的時候,有覺察的提醒自己‘一慢一快’。

慢,就是當我們感覺自己被激怒時,要覺察到自己的情緒並迅速喊停。比如,曾經有個家長說很憤怒。這個憤怒如果用畫面表達的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她說火山,感受火山,它是怎麼發生的?這個過程就是情緒意象化,可以有助於情緒宣泄和流動。當情緒緩和了可以如實對孩子表達。

快,就是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看到你寫作業速度不夠快,我很着急。我怎麼管你纔有用呢?如果你是媽媽在管教自己的孩子,你會怎麼做?向孩子請教。毒藥的解藥就在毒藥的中心。辦法要起到作用,一定得是孩子想到或者參與想到的辦法。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面對困難。當下寶作業不會寫的時候,我經常對他說‘媽媽當初像你這樣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也是這樣,後來多加練習,終於就會了’。逃避痛苦是沒有用的,通過努力突破障礙正是學習成長的意義。

2孩子做孩子的事情,我們做自己的事情,並隨時提供協助。(看書不看手機)

一直盯着孩子,我們的精力過多指向孩子,結果再不符合自己期待時,更容易指責批評孩子,比如有些家長生氣時會打罵孩子‘你怎麼這麼慢,你不會寫快點嗎?’‘你是豬嗎,腦子白長了嗎?’諸如此類,在青春期以前,孩子對自我的評價都建立在父母和老師的評價之上,我們經常嘮叨磨蹭啊馬虎啊笨蛋啊之類的話,孩子就會將這些評價內化,成爲對自己的評價。那麼這些標籤,就像魔咒一樣,禁錮孩子的成長。所有動物包括人類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如果學習經常伴隨着被指責被打罵的痛苦,孩子肯定會抗拒學習。

我想,我們陪伴孩子學習的最終目的,一定不是想讓孩子變的更差,而是讓孩子變的更自信更快樂。如何培養一個快樂自信的孩子呢?以後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好好展開來講這個話題。

最後,我想用一個小故事來結束我們今天的微課:草原上生活着很多小動物,有獅子有兔子有老虎有羚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各式各樣,它們形成了一個真實的有生機的草原。有一天,兔子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說:我天天活在擔驚受怕之中,很擔心被老虎被獅子喫掉,所以,你一定要努力要優秀要強大,像個獅子一樣活着。從此,這隻可愛的小兔子再也沒有享受過奔跑打洞喫青草的做爲一隻小兔子原本的樂趣,它活在媽媽的期待裏,它失去了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