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到這個世界,都是爲了活出自己

文/學乃身之寶

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曾說:"每個人到這個世界,都是爲了活出自己。"

我想,這句話特別適合塔拉·韋斯特弗,一個出生在美國愛達荷州山區的女孩,17歲前從未上過學,現在卻擁有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還成爲了一位出色的歷史學家,而她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驕人成績,除了哥哥的影響、導師的幫助,以及幾位好友的支持外,主要原因在於她盡力重塑自我,活出自我。

換句話說,當她活出了真實的自己,她的生命才被照亮。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18年出版)這本書就是塔拉自己撰寫的回憶錄,此書一經出版就震驚世界,僅僅上市一週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仍居高位,塔拉也因此被評爲2019年"年度影響力人物"。

這本書的英文名爲《Educated》,直譯過來是"受教育",也可以翻譯爲"求學路",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初看起來,像一本勵志書的書名,但讀完會發現,這本書並非闡釋成功學,甚至和雞湯一點關係都沒有。

其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出自《聖經》,有着兩層意思,一是"逃避";二是"找到新的信仰",而這也是塔拉"活出自己"的過程。

今天的文章,我就從心理學角度來闡釋,一個人該怎樣活出自己。

1.過於在意他人的評價,會失去自我

生活中,有兩種評價系統,也可以說是兩種目光:

一種目光注視着你,審視着你,只是爲了看你是否符合他對你的期待;另一種目光注視着你,欣賞着你,只想看見你的真實存在。

前一種目光,可以說是外在評價系統,後一種目光則是內在評價系統,而過於在意外在評價的人,只是爲了他人而活,滿足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17歲之前的塔拉,就是那個一直滿足父母心願(尤其是父親)而活着的人。

塔拉是家裏最小的孩子,她有5個哥哥,1個姐姐,在這個9口之家中,父親是絕對的領導者。

父親是一位虔誠的摩門教派信徒,信奉自我生存,且脾氣暴躁,固執獨斷,不允許家裏人違背自己的意志,包括母親。他經營一家廢料廠,堅信末日論,併爲即將到來的"末日"做着各種準備,同時,他不允許孩子們去上學,認爲學校等政府部門都存在陰謀和罪惡;家裏人生病也不允許去醫院,堅信醫院裏的藥物爲上帝所憎惡,家裏自制的草藥則是靈丹妙藥。

媽媽是一名助產士和草藥巫師,自學成才,是當地方圓百里唯一的產婆。

塔拉從小就接受着這樣家庭生活的影響,聽從父母的安排,在家裏幫父親幹活,幫母親制草藥,更爲重要的是,她還承受着哥哥肖恩的霸凌,但她依然選擇隱忍和順從,因爲她知道自己的反抗,就是在違背父母的意願。

正是生活在這種糟糕、扭曲的環境中,塔拉失去了自我,或者說,那時的她還不知道什麼是"自我"。

她完全是由他人來定義自己。她對父母塑造的外部世界深信不疑:不上學、不去醫院,是正常的;女人呆在廚房是合理的;女人穿裙子,打扮自己,是不正常的,因爲那是"妓女"的行爲;對於哥哥肖恩的虐待,不發聲,也是合情合理的,上述這些都是她"心甘情願"選擇的結果。

2.尊重自己的感覺,才能活出自己

每個人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但如果我們過於在意外部評價體系,就會失去自我。

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尊重自己的感覺,才能活出自己。

塔拉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是從哥哥泰勒通過自學離家上大學開始的。

直到某天清晨,塔拉再次被肖恩毆打,當時那個背叛父親選擇到外面讀大學的哥哥泰勒恰巧回來,他被眼前那一幕驚呆了,於是泰勒勸說塔拉去參加考試,申請大學也離開這個家,那時的塔拉才真正尊重了自己的感覺。

她意識到,生活還有另一種可能,外面還有另一個世界。

就這樣,塔拉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爲了走出家門,從頭開始學習。哪怕學習很辛苦、很喫力,她都毅然堅持着;即使父親時常憤怒,也無法動搖塔拉改變現狀的決心,利用替父親工作的間歇,偷偷學習。

雖然經歷兩次考試,但最後的結果是好的,她被楊百翰大學錄取了。

那一刻,她邁入了新世界的大門,而這一刻的到來不容易,因爲她要與否定自己的聲音作鬥爭,包括父母的阻撓,肖恩的嘲諷,好在最後贏的是她。

可見,我們要好好保護自己的感覺。

感覺,是我們存在這個世界的證明。

如果我們總是被父母,或其他人鍥而不捨地否定時,就會感覺自己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爲我們在這樣的關係中,嚴重遵從了對方的判斷,忘記了自己的感覺,這就意味着我們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只是爲別人而活,慢慢地就會覺得活着真沒意思;而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自己的感覺,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像塔拉那樣,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且會有種生動而美好的感覺。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任由他人否定自己。

3.痛苦無法避免,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

活出自己,並非簡單地尊重自己的感覺,還需要承受一些必然的痛苦,因爲生活就是充滿不確定性,活出自己也是一個艱辛的歷程。

就像塔拉,她以爲申請到大學,生活便是另一番景象,結果卻超乎她的想象,因爲那只是她活出自己艱難歷程的第一步。

首先,在學校時,她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因爲從出生開始就過着與世隔絕生活的她,幾乎沒有接觸過家人和教會以外的人,所以新世界中的生活,讓她措手不及。課堂上,對於其他學生來說是個常識的問題,她還要發問,以致被所有人認爲她是一個怪胎。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她顯得格格不入。

因爲家人思想極端,母親告誡她污垢是誠實,潔淨是虛僞,這讓她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所以她不知道上廁所之後要洗手,一週只洗一次澡,有時還不用香皂,常常把食物放在冰箱,直到腐爛也不清理,水槽裏經常堆滿沒有清洗的髒碟子,而這些影響了她的人際關係,讓她沒有朋友,與室友相處艱難。

再次,在家裏,她還是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想法。

雖然身體上,她離開了大山,到了大學去讀書,但心理上,她還在"過去生活和新生活"中掙扎着,所以,一旦從學校回到家,她還會本能地遵循父母的教誨, 思想會再一次被父親的思想所替代。

上述這些經歷對於塔拉來說,都是在承受痛苦。

好在,她內心的另一個屬於自己的聲音,一直存在,且越來越響亮,因爲她看到了新世界中可以活出自己的自由。

有時,痛苦發生,自我被撕裂了,但這時,光就可以照進來了。

塔拉正是在掙扎的痛苦中,露出了自己的傷口,新世界中的自由之光,才能夠照進來。

不用忘記,傷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4.生命的意義,是成爲你自己

武志紅老師認爲,生命的意義,是成爲你自己。

對於塔拉來說,重塑自我、活出自我,就是她生命的意義,因爲她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會尊重自己的感覺,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不斷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爲"正常人"。

其一,擺脫對於父母的愧疚感。

塔拉活出自我,尋找自我的代價是,與父母切斷聯繫,因爲父母不願接受全新的她,而這在她看來就是對父母的背叛,這讓她有種深深的愧疚感。

後來,在導師的幫助下,她接受了心理治療,同時她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學術科研上,這讓她逐漸意識到,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如果誰也無法改變彼此,那就接受現實,各自過好生活。

正如塔拉說的:"我在劍橋的生活發生了改變——或者說,我變成了一個相信自己屬於劍橋的人。我對家庭長久以來的羞恥感幾乎在一夜之間蒸發了。"

羞恥感的蒸發,意味着她也擺脫了對父母的愧疚感。

其二,掙脫背叛家人的恐懼感。

自我拯救的塔拉,除了要擺脫對父母的愧疚感外,還要掙脫失去親情的恐懼感,因爲除了父母,其它的兄弟姐妹,以及外婆等家人,幾乎都在離她而去,把她當作危險分子,這樣的情感壓力時常折磨着她。

同時,父母還想着感化她這個日益邪惡墮落的女兒,也讓她心生恐懼,因爲這會再次勾起她過去的經歷。

後來,臨近畢業,她給母親發信息,想約她單獨見面,但母親拒絕了她,因爲母親不想避開父親和她見面,也正是在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不該再困擾其中,應該開啓自己的新生活,與父母不再聯繫。她終於可以坦然地面對過去的生活了。

其三,接納自己,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無論是對於父母的愧疚感,還是對失去親情的恐懼感,以及對自我的深深懷疑,都源於她無法接納自己。因爲在她心裏,如果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就是一種背叛,而這樣的認定都源於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

而當她意識到"我這一生,直覺一直在教導我一個道理——只有依靠自己,勝算才更大"時,就懂得了"只有我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於是她開始和父母對峙,揭露肖恩的惡行,哪怕沒有得到父母的支持,她依舊堅信,自己可以過好這一生。

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父親想從她身上驅逐的不是惡魔,而是她自己,而這個"自己"就是她一直想活出來的自己、真實的自己。

雖然她失去了曾經的家,但留下的這個"自己"彌足珍貴,那是她活着的意義。

可見,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完成自我救贖。

寫在最後:

其實,每個人都和塔拉一樣,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我們想過一種怎樣的生活,擁有怎樣的人生,這個選擇權一直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

哪怕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童年,沒有無條件愛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我們依然可以通過不斷努力和探索,清楚知道自己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然後活出那個真實的自己。

或許在"成爲你自己"這條路上充滿曲折坎坷,但我們一定要堅信,這條路終將會到達,且值得走下去。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