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棋的故事》想到的

奧地利女作家茨威格的小說《象棋的故事》如同她的經典之作《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人物個性鮮明生動,細節更是細膩傳神、娓娓道來,特別打動人心。

在一艘船上,傲慢無禮的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爲了獎金不屑地跟一羣愛好者下棋。一箇中年男人蔘與進來,他邊觀棋邊自言自語,非常精準地說出類似的經典對局。爲了打擊冠軍的氣焰,一位資本家賭上自己的身家,讓他單獨對戰圍棋冠軍,他憑着卓越的記憶和判斷戰勝了世界冠軍。

他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二戰前,他是奧地利皇室的財務人員,德國納粹爲了從他的嘴裏獲得信息,把他關到賓館的單間裏。房間沒有窗戶,只有一張桌子和單人牀。他得不到任何信息和外界沒有任何交流,雖然供喫供喝對他不打不罵,卻比關在集中營都難受。

日子太難捱了,他還要經常應對突審,空虛和寂寞讓他陷入絕望,他真想和盤托出,結束無邊的痛苦而獲得解脫。

有一次在等待提審時,他看到軍官掛着的衣服裏露出一本書的一角。他興奮極了,想象那是一本詩詞或小說,他終於有書看了。他冒着生命危險,想盡一切辦法,終於把這本書帶進牢房,卻是一本國際象棋經典對陣的棋譜,他失望極了。

爲了打發時間,他用格牀單做棋盤,用小土塊做棋子,仿照棋譜下棋。他逐漸入了迷,能完全記住棋盤,在腦子裏下盲棋。他不再寂寞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棋譜的研究上,棋藝大增可謂出神入化,他還自創了自己和自己對弈。從此後他像換了一個人,不再頹廢和恐懼,精神狀態越來越好,直到獲得解放。

對知識對信息的渴求,是人本性的需求,無論是頭腦還是身體,一定要動起來,要有事情做。比如梁曉聲的父親在受到迫害時,就用竹子磨製出毛衣針,每天用織毛衣打發時光。

以前人們把上學叫求學,多少人想學習,但因爲條件所限求而不得,飽受痛苦。記得小時候家裏的書很少,好容易有本書,真是看了又看,差不多都翻爛了。大部分七零後,看書學習全憑自覺,沒有人強制,所以學習沒有成爲負擔,而是很有樂趣。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不會因爲消息閉塞而痛苦,相反會因爲信息太多太快而感到焦慮和壓力。

學生每天學着學不完的課程,做着永遠做不完的習題。他們的時間都被填滿,如果稍有懈怠,就被家長冠以不上進的帽子。再好的東西讓人逼迫着往肚裏咽,時間長了一定會反胃的。

現在的孩子兩極分化嚴重,不愛學習的完全放挺,家長和學校對他們也沒轍,只要不影響別人就好;學習的孩子因爲競爭對手過於強勁,就像驚弓之鳥,不敢有一絲懈怠,學得真是很辛苦。

激發孩子的潛能和進取心,讓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和興趣所在,不強求,適度引導,讓孩子能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有多好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