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依然很喜歡



從不掩飾我對餘秋雨的熱愛。

只要有購書的機會,總是會再買一本他的書。前幾天給兒子買書,趁此機會,給自己買了一本《山河之書》。

倘若買一本書,發現裏面很多文章是你先前讀過的,或者是你先前買過的書裏就有的,心裏應該有些覺得“虧”。但奇怪的是,我買秋雨老師的書便沒有這種感覺,一點也沒有。

打開書,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在他的《文化苦旅》《慢讀秋雨》中都有選編。比如《道士塔》《莫高窟》《陽關雪》《寧古塔》《白髮蘇州》《風雨天一閣》《都江堰》《三峽》《西域喀什》等等。



再讀依然很喜歡。如癡如醉。讀書總是需要時間和心情的。自己並不是一個讀書很多的人,日常瑣事讓自己也是慵慵懶懶,碌碌無爲。令人奇怪的是,每隔一段時間後,我總是會情不自禁走到書櫃裏,找尋秋雨老師的書,似乎想從他那裏尋求一絲寧靜。

喜歡秋雨老師十餘年了。那些年他也很火,出現在電視熒屏上週遊世界,或做各類活動的點評嘉賓。觀衆們也是褒貶不一,衆說紛紜。然而,在這些評論中,我倒是一點也不介意。我喜歡他獨特的學者氣息,以及不被世俗所左右的情懷。一個偶然的機會,買了一本《文化苦旅》,便和他的衆多粉絲一樣,喜愛至極再也放不下了。這本書幾乎是我的案頭書,有空便翻,永不厭倦,絕對不像我對舊衣服很快就擱置起來置之不理的那種態度。

隨着年齡的增長,更喜歡看他的書。有時候也會想,究竟爲什麼喜歡他呢?似乎也說不清楚,但我相信總有一種聲音在讓我將躁動的心情撇開,總有一抹陽光就心靈籠罩的陰霾驅散,總有一種情懷引領着你關注血液裏流淌的文化。



讀《陽關雪》,總是想起他衝着王維的《渭城去》,一頭扎進雪裏去尋找古戰場陽關,找尋千年前的壯美和宏廣;

讀《道士塔》,總是想起他想象着斯坦因外國人將古文物運走時候,作爲一個文化學者想跪倒在沙漠裏痛哭一場的左右爲難和尷尬;

讀《都江堰》,總是想起他“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題字,將都江堰千年奇蹟與中華文化的祕密相連;

讀《黃州突圍》(《蘇東坡突圍》),總是想起他將中國人喜愛的蘇東坡解讀的那麼全面,將迫害蘇東坡的人一一披露,還原歷史讓我們悲喜同頻;

讀《風雨天一閣》,總是想起他深一腳淺一腳冒雨進天一閣的情景,寫出了一個藏書閣的厚重,讓我們思索作爲一個後世讀書人的情懷;

……

在這裏請允許我引用一段網友的評論:“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着兒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嚮往新奇的心,有了發自內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我覺得這段話寫得漂亮極了,甚至可以說有點餘秋雨的味道,應該是他的鐵桿粉絲吧。

在我看來,的確如此。秋雨老師似乎一直是年輕的,又似乎在很年輕的時候就是老態的。他有年輕的心態又有老者的睿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這種狀態已經持續了很多年,或許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喜歡他在《黃州突圍》中的一段話。“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圓卻又並不陡峭的高度。”他將蘇東坡的成熟寫出了石破天驚的新高度,讓我們終於明白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這種狀態下終於釀造了“一詞二賦”,實在是暢快無比。

餘秋雨的文章更多的是在敘述中思考。他沒有誇誇其談似的驚人論斷,沒有圖一時痛快的豪言壯語,而是在文章的敘述中不斷的提出問題,有時自己去解答,有時讓讀者與其一起解答,有時則是留下的仍是疑問,讓我們在思考中昇華。

讀他的文章,需要慢慢讀,中間的情狀也是多樣的。我們常常與他一起驚呼、感嘆、沮喪和呼喊,最後都自然而然匯聚成了共鳴。

在十月的最後一天,讓我們翻開秋雨老師的書,與他一起經歷,一起感受,一起思考,一起成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