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學而優則仕,貧困學霸2度考上北大2度復讀?人爲什麼讀書

文|顏小二述哲文

重視教育的今天,連北大這樣的名校也會“被挑選”?

兒時,顏小二聽說過“考北大落選的學子”,長大了倒是看到越來越多“讓北大被落選的學子。”

比如貴州畢節一位姓陳的貧困學生,他於2019年考入北大護理系,入學半年後退學。

2020年,他再次參加高考,依舊是填報北大護理系。

他被錄取以後,並未去報道,決定再復讀一年。

他想考北大數學系。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他考入北大時,高中母校獎勵了他10萬元。

2020年高考成績出來,他雖然是高中理科第一,但是成績沒有達到北大數學系的分數線。

小陳表示,2020年依舊填報北大的原因是:如果他不填,學校就沒有一個人可以被北大錄取,同時,高中母校承諾獎勵10萬元,所以他纔再次填報北大護理系。

小陳稱自己第二次填報北大護理系但不報道是爲“幫校長一個忙”

毫無疑問,小陳此舉引來了網友的熱議,有人認爲他對未來有目標,有規劃,應該尊重他的選擇;也有人則質疑他復讀是爲了“錢”。

小陳只是千萬學子中的一位,而拒絕名校的學霸,他不是第一人。

從小陳的身上,我們從學生層面和學校層面可以分別看到兩個現象:

在學生層面,對於普通學子來說,高考擁有改變命運的權威;對於“小鎮做題家”來說,知識擁有改變命運的“神力”。

在學校層面,對於高中院校來說,教育似乎不再是情懷第一,反倒更像是“生意”。

那麼,顏小二想和大家探討一個點:

我們到底爲什麼而讀書。

千年以前,孔子說,學而優則仕。

有人說,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們,要爲了做官而學習,是這樣嗎?不是這樣,這是片面的解讀。

孔子本意大抵在於,當我們在學習上已經做得足夠好的時候,就去做官,將我們所學運用到實際中去。

這裏的“做官”更具象徵意義,我們理解爲“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會更好一些。

“官”一開始存在,便是爲了維護秩序、建設社會,而非獲得所謂高人一等的特權。

而孔子“學而優着仕”這句話,重點強調學有所成以後的實踐。

那麼,我們爲了什麼而學習?

孔子的觀點是:先改變自己,再改善社會。

改變自己的什麼?格局、素養等,而非由貧轉富的利益訴求。

當人懂得“安貧樂道”的時候,大抵便已具備“改變社會”的能力了,此時便可步入仕途。

那麼當代讀書爲了什麼?

爲了改變命運,誰的?自己的。

誠然,顏小二也是俗世中的俗人,似乎高喊“服務社會”都需要有相應的“資本”。顏小二有時候也會羞愧,知道這不是好現象。

或許對於貧困的學子來說,匱乏的物質生活讓他們將知識看成換取“財富”的資本,這沒什麼,情有可原,可以理解。

家境富裕的孩子讀書尚難以上達“造福羣衆”的高度,被貧困所擾之學子的心酸,與他們“知識改變命運”的目標對比起來,又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呢。

只是,我們高速發展的今天。

以傳統的,爲落後的。

以儒家的,爲腐朽的。

我們高呼“快跑”,於是我們跑得是快,連最該一步一個腳印的“教育”,也開始“飛奔”起來。

當然,快跑求上進是好事。

只是,教育界的功利、教育資源的浪費、連我們讀書的目的都真真正正地功利了起來,這難道不是一件該反思的事情嗎?

參考:

1、《兩次考上北大又復讀,陷入循環了?》-光明日報;

2、《論語》等。

本文爲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佈,轉載、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爲,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