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教學改革的深化2020-11-03

一、如何提高教學的站位,我希望大家能考慮到三個“超越”。

第一,超越學科

擺脫學科本位,重點在於把學生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現在,無論是修課標還是編教材,都存在一種現象——學科本位。”我們的關注點在於學生掌握了多少學科知識,而非學生本身是否喜歡學習、會學習、能學習、堅持學這樣的學習品質。

第二,超越教材

教材是共性的內容集合,而我們的孩子是與衆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拉近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和認知的距離,讓“固定不變”的知識爲“動態生成”的與學生生活認知緊密相聯的學習內容。“因爲教材的內容是經過概括提煉,通過找到共同點後編出來的,而孩子的生活是豐富多樣的,所以超越教材要求我們一定要將教材與孩子的現實生活充分聯繫。這也就是我們當前在提的“真情境”、“大任務”等。”

第三,超越課堂

不侷限於孩子們在課堂學習空間的成長,更要爲他的未來發展謀劃。

二、如何找準教學的定位

第一,緊扣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目標

是要圍繞素養來組織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要把生活邏輯和學科邏輯打通,學科邏輯是知識和認知邏輯,而生活邏輯是與學生的現實情感經驗相關聯。

第二,尊重學生的學情

“當下我們要在講標準時,警惕標準化。如果什麼都統一規範,會導致學校沒活力、課堂沒活力,學生沒精神,要對照學情,尊重個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和特點。

第三,相信經驗但不依賴於經驗

三、如何落實到位

第一個“轉化”是指課本和現實之間是否實現了相互轉化

即學生在課本上學到的內容,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也實現這樣的學習成效。

學的是死知識還是活知識,“學科學的目的無非是用科學去解釋一個現象、去描述一個現象我們在課堂上學了半天時間,目的就是要回到現實生活中時,能夠對現實社會做出解釋、預測和改變,解決問題。同時,我們也要從現實回到課本里,看我們能否把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經歷,變成教育的資源和手段。對於孩子而言,他們在現實中是否能概括規律、找出規律,而不是簡單地學完知識就萬事大吉。這就是課本與現實之間的相互轉化。”實現課本與生活的融合貫通。

第二個“轉化”是具體和抽象之間的轉化

“高度概括的思維型教學”更加註重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我們讓學生從生活出發,能夠從具體的事物和問題中去歸納和理解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同時我們還需要學生用所學的抽象的規律概念去解釋現實和生活,更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問題

“”所以我們如何通過具體的現象、事例去引導學生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這就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問題。同時,我們也需要用學到的抽象概念、用案例對現象予以解釋。換句話說,小朋友學了一個概念後,能不能用他的話或憑藉他的生活經驗講給別人聽。”

警惕數字化代替學生的思考過程,要尤爲關注學生由具象到抽象之間的轉化。

“當下教師使用的很多教學手段,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由具體到抽象階段的思考過程。過去,孩子可能需要想象,而現在,若我們直接把過程展示出來,孩子就沒有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了。如果過度用媒體手段來助力教學,我覺得是有一定風險的。

但我不是反對現代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我們融合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更好地促進學生去認知世界、去思考,而不是替代孩子,壓縮他的思考過程。所以我們要注意實現抽象和具體之間的轉化。“

第三個“轉化”是問題和答案的相互轉化

教學是爲了幫助學生形成問題解決能力,找到問題的答案。但如果僅限於此,科學創新就會失去原動力。爲什麼?因爲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在當下而言更關鍵。

反思當前教學,我們常說“三多三少”:

解決其他人提的問題多,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少;

解決有確定答案的問題多,解決開放性的問題少

解決單一要素或是結構良好的問題多,解決條件不良的或者條件不確定的問題少。

面對“三多三少”,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形成一個良性的、閉合的循環——由問題解決出答案,由答案提出新問題。這纔是我們培養能力,落實思維型教學的基本表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