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這個人而非這個人說的話,別試圖輕易改變一個人的看法

心理這玩意兒,說玄很玄,“想你時你在眼前,想你時你在天邊”,“對你好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對你不好了罵個狗血噴頭不過癮”;說實很實,人逢喜事都會精神爽,誰也不希望被批評指責打擊否定,哪怕打着爲你好的旗號。

因此,行爲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說過,他爲何不對以內省爲主的認知心理學派感冒,就在於這些結構主義、功能主義者糾纏於虛無縹緲的意識等等,這些心理感受太主觀了,“甚至把當下心理感受當作事情原因”,還是自己研究的行爲主義看得見摸得着有證據。

就我們一般感受而言,這也不乏基本經驗的共鳴,心理就是主觀的能動的不講邏輯的。

但是,這也正是心理魅力所在。因爲不同理解,所以五彩繽紛;因爲雞同鴨講,纔有邏輯錯位幽默笑點。

開頭扯得太遠,還是書歸正傳,說點想說的事,那就是心理看法看似容易變化,其實核心觀點很難被動搖。

舉例說明。

在家政公司找個全天陪護來照顧老人,幹了兩個月因事提出不幹了,正好家裏人也覺得費用高些,趁此再找新的也行。很快,就找到一個新陪護,提前看看覺得滿意,價格也低得多,大家都覺得不錯。

這時候,在我看來,優質低價真的可以招到人啊,不免喫驚一番,推翻了自己原來持有的“高價未必獲得優質服務,但低價一定不能獲得優質服務”想法。

可是,這是真的嗎?自己看法真的被推翻了嗎?其實不然,疑問後面就是沒有改變,比如換人後會覺得人家不如原來做的好,只會看到不合適之處。

或者,即便找不到這個人不合適的地方,也不會承認原來看法有問題,會認爲之前是優質優價,正規公司有保證。

事實上,這個新找的人第二天打個電話,說不合適沒開始幹就辭掉了。

這讓我們想起任正非說的那句話,假如有人才辭職不幹了,只能說明兩點沒被滿足:一是錢財報酬沒給到位,二是情感尊重沒給到位。就這個保姆而言,職業有差距但無貴賤,依然遵循這個規律,當然是工資費用給的不夠高罷了。

這樣一來,又印證了自己看法,找個合適保姆不容易,想價錢低又服務好不容易。當然,我也是希望被打臉。


一個人的內心看法難以改變,這是真的需要引起警惕的,千萬不要以爲人家口頭認可一下,就以爲真的順從自己意見了。

俗話說,酒場說話別當真,這可是真知灼見,誰要是當真誰就是天真,除非你自己能力明顯擺在那裏不得不讓別人認可,否則默默無聞突然天上掉下餡餅就別得意過早。

上面找保姆的故事,說明自己看法不容易被改變,即便有事實證實,也會給原有想法找出合理解釋。

再看一個事例,我天天說要示弱要領錯要柔軟,要不爭論不對峙要主動讓步,可是遇到事情還是忍不住爭個對錯。

最近和家人說起某個社會新聞,有個職業學校學生去工廠實習,受不了高強度體力勞動,被家長要求堅持,結果釀成跳樓悲劇。討論這個原因,以及如何應對時候,自己給出瞭解釋,不同意還不願意,引起爭論,這就是典型的知道做不到,做到閉嘴示弱不是簡單事情。

爲何難以改變自己看法,究其根源,與“偏差污染”導致。

這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提到的,導致我們難以批判性思維的,是存在3種偏差:情感偏差、證實偏差、期待偏差。

比如,對於找個合適保姆事情,自己看法根深蒂固,甚至化爲自己象徵,因此存在情感維護,“我看到的是帶有感情色彩的”;篩選正反證據時候,“我看到的是想看到的”,那些不符合想法的證據自動被忽視;滿懷期待做事情或者帶有情緒做事情,未做之前就決定了事情結果,這就是期待效應,因此纔有經典的雙盲研究規則。

說到底,就是那句話,我們要相信這個人,而不要相信這個人說的話,對照我們自己不就是如此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