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譽陶淵明,若個記得送酒王弘?

世人皆譽陶淵明,若個記得送酒王弘?

文:枯木

提起詩人陶淵明,而今可謂婦孺皆知。作爲古代最爲知名的詩人之一,高風亮節,不爲五斗米折腰,高唱《歸去來兮辭》而歸;安貧樂道,性情自然,賦《五柳先生傳》以自嘲;志向遠大,崇尚美好,《桃花源記》成理想家園;質樸純真,嗜酒愛菊,《飲酒》、《歸園田居》開山立派,因而被譽爲“隱逸詩人之宗”和“田園詩派之鼻祖”,永遠被人緬懷。


關於陶淵明的傳記,在《南史》、《宋書》、《晉書》、《昭明文選》中皆有記載,大致相同,又各有差異,不過其中都提到一位對陶淵明照顧有加的人物,那就是在陶淵明窮困潦倒的時候,江州(江西九江)刺史王弘多次送酒米資助,其中以《晉書》記載最爲詳細。

《晉書·列傳·第六十四·陶潛傳》記載,王弘任職江州刺史的時候,非常欽佩陶淵明的人品和詩賦,於是親自前往拜訪,陶淵明則稱疾不見。王弘便令人在打聽陶淵明的行跡,聽說其準備去廬山遊玩,便讓陶淵明的老朋友龐通之等人在半道攜酒相候,陶淵明嗜酒如命,見到酒後就在野亭欣然開飲,完全忘記去廬山的事。

酒酣之時,王弘出來與陶淵明相見,二人相談甚歡,一直喝了一整天。陶淵明沒有布鞋(只有草鞋),於是王弘讓人給他做鞋(潛無履,弘顧左右爲之造履)。問其尺寸,陶淵明不知,也不客氣,便坐在座位上伸腳讓人給他量。王弘邀請陶淵明回江州,問他乘坐什麼?陶淵明說:”我平時腳就有病,向來是乘坐竹轎,不過也完全能自己回去。”於是王弘便讓一個門生的兩個兒子一起把他擡到州府。陶淵明和王弘言談安適自然,並不因爲在州府高庭大軒而感到欽羨。後來王弘想見陶淵明,總是在山水之間等候其經過,並且在陶淵明非常窮困的時候,王弘便經常提供酒米,供給資助他。

而在南朝(宋)史學家檀道鸞編撰的《續晉陽秋》中則這樣記載:“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這就是“白衣送酒”典故的來歷,後人用“白衣送酒”成語,說明朋友雪中送炭、隨心所願。

那麼,王弘爲何許人也?爲何史家用“王弘送酒”來襯托陶淵明的真性情?若是對當時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就會知道,王弘可謂鼎鼎大名,是劉宋時期開國功臣、書法家,忠心耿耿輔佐宋武帝、宋文帝兩世,爲“元嘉之治”盛世立下汗馬功勞,位至三公,然而世人知之甚少,下面我們就其生平略作敘述。


一、建功立業,生榮死哀

王弘(379年-432年),字休元,出身名門大家琅琊王氏,曾祖爲東晉宰相王導,祖父爲中領軍王洽,司徒王珣長子。王弘年少好學,以清悟知名,東晉會稽王司馬道子闢爲驃騎參軍主簿,當時農業荒廢,王弘建議屯田安民,頗受司馬道子賞識,後提拔爲諮議參軍,加建威將軍,領中兵等職,因父喪固辭不就。


宋武帝劉裕爲鎮軍將軍時,提拔爲諮議參軍,因功封爲華容縣五等侯,歷任寧遠將軍、琅邪內史,尚書吏部郎中,豫章相。義熙十一年(415年),徵爲太尉長史,轉左長史,從劉裕北征。義熙十三年(417年),北伐前鋒攻陷洛陽,劉裕派王弘回朝,要朝廷給他加九錫。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班師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王弘領彭城太守。劉裕班師同年受封宋公,受九錫,又加王弘尚書僕射,領選。不久又遷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二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建立劉宋,加王弘散騎常侍,更因其是佐命元勳,封華容縣公。永初三年(422年)正月,王弘進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宋文帝即位,以定策安社稷,進位司空,封建安郡公;後改監爲都督,進號車騎大將軍,領侍中、司徒、揚州刺史等職。元嘉九年(432年)進位太保,加領中書監,同年卒於官,諡號文昭,配食宋武帝廟庭。


二、廉潔奉公,德行顯著

王弘父親王珣擅於積財,廣爲放債,在父親去世後,王弘把所有的債券都一把火燒了,概不收債,並且把所有家業都交給弟弟們管理。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兄弟都可圈可點,其中王弘最小的弟弟王曇首(同爲劉宋功臣和重臣),分家時只是拿圖書,其他什麼也不要。當時由於國家內外憂患,因而很多人無法守喪,便被徵召,然而王弘卻堅持守喪,雖然多有徵召,王弘一概推辭不應詔。

後來王弘在劉宋位高權重,歷任藩鎮以至三公,然而廉潔奉公,也不善經營,以至於去世後家無餘財,故宋文帝曾下詔稱:“聞王太保家便已匱乏,清約之美,同規古人。言念始終,情增悽嘆。可賜錢百萬,米千斛。”


三、公城子野何在?司馬道子舉哀

王弘爲官清廉,舉止得體,因而其行爲禮儀以及書法文體,爲當時人所依從效仿,謂爲“王太保家法”。並且王弘對人不假辭色,尤其是對性格狹隘、口是心非之人更是痛加詰責。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王弘年少的時候,曾經在一位叫做公城子野的家裏賭博(摴蒱)。等到當權後,有人前來求官,此人因爲曾經賭博獲罪,王弘詰責說:“聽說您不是擅於樗蒲,那麼要俸祿幹什麼?”,沒想到此人也不是善茬,回答道:“請問公城子野如今何在?”意思是即便是賭博再好也沒有當官好,這讓王弘沉默半天無法回答(當然也沒有給他官職)。


不過,王弘還有一個品德值得稱讚,那就是講究情義。王弘在東晉時期入仕時,受到東晉會稽王司馬道子賞識,多有提拔。在後來東晉權臣桓玄造反時,抓捕殺害司馬道子,但是羣臣都怕引火上身,不敢送別。然而王弘當時還是守喪期間,卻跪在道邊,哭送司馬道子,不懼生死,得到當時人稱許,從而聲譽顯着。


四、彈劾詩人謝靈運,安撫斥責並舉

劉宋時期,在宋武帝的革新下,使得很多寒門庶民因軍功升遷並被重任,從而削弱門閥士族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不過門閥士族依然隆興。比如當時著名的詩人,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就是著名的謝氏家族東晉大臣謝玄的孫子,襲爵康樂縣公。謝靈運才華橫溢,卻行爲乖張,軍人桂興姦淫了謝靈運的嬖妾,謝靈運就把桂興殺掉,沉屍江中。然而御史中丞王準之沒有彈劾,於是王弘上奏,宋武帝下旨:“端右(官職,尚書令)肅正風軌,誠副所期,自今以爲永制。”把謝靈運予免官。


王弘不但嚴格執法,而且不拉幫結派,不居功自傲,據《宋史》記載,王弘在長官官員升遷的時候,每當要提拔某人時,必須先嚴厲斥責,然後予以提拔;然而若是對官員歡顏笑語時,那麼這個人肯定不會被升遷。當時人問王弘爲何如此不同態度時,王弘回答道:“王爵既加於人,又相撫勞,便成與主分功,此所謂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絕官敘之分,既無以爲惠,又不微借顏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


王弘的意思是提拔官員,這本來是君主的恩澤,若是貪功自居,就是以奸事君;而沒有提拔的,倘若再對之嚴厲,那麼很可能形成怨恨,不利於人員管理和工作開展,這也是王弘不願意見到的結果。從這點可以看出,王弘非常懂得管理和安撫人心,因而贏得了廣大官吏的敬重。


五、體貼民情,從嚴治吏,爲元嘉之治立下汗馬功勞

王弘曆任劉宋三朝,忠心耿耿,爲官清明。宋武帝時期,存在士庶同罪不同罰的現象,當時刑法規定:“監守自盜五疋布、普通盜竊四十疋布都要被處死”,然而由於士族經常上訴,依靠家族勢力進行干預,並且有士族犯罪,讓奴僕(庶民)頂罪的現象非常嚴重,以至於若是放寬處罰,則律法如同擺設;若是嚴格執行,又有很多無辜奴僕受罪。針對這種現象,王弘提出一視同仁,並且適當放寬罪責,提議“監守自盜十疋布、普通盜竊五十疋布處死,四十疋布以下則發配做兵役。”


王弘認爲,庶人小吏偷竊可能只是無知而一時貪心,或由於輕怠而犯錯,所以將稍稍提升贓物數量以寬饒其命;但作爲高官的士人以身犯法,知法犯法,謀取私利,偷了五疋才判死則已經是很寬大了,不必憐憫。提議對官員予以嚴懲,不允許贖罪和降職謫免。在同衆多大臣激烈爭論下,王弘堅持己見,並得到宋武帝的支持,予以執行。這下爲清理吏治掃清了道路,從而颳起劉宋時期的“反貪風暴”,爲“元嘉之治”打下基礎。


在宋文帝時期,王弘體貼民情,針對當時規定百姓“十三歲服半役,十六歲服全役”的制度提出異議,認爲當時四方無事,且平民苦於力役,因而都想辦法逃竄避免服役。建議將半丁年齡升至十五及十六,全丁年齡升至十七。宋文帝都同意王弘的建議,從而減輕了百姓負擔,使得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經濟迅速繁榮。


六、元嘉之治,輔佐之功

劉宋時期,在宋武帝和宋文帝的主導下,王弘等大臣忠心耿耿,從嚴治吏,關注民瘼,政治較爲清明,並推行諸多繁榮經濟文化的政策,從而使得當時人民在短期內經濟恢復,生活穩定,政治、經濟、文化均得到較大的發展,從而造就了元嘉之治,開創了魏晉以來最好的社會局面。


當時湧現了諸多對後世影響頗深的名人大家,諸如陶淵明、謝靈運、劉義慶、鮑照、裴松之、范曄、顏延之、祖沖之、何承天、陸探微等都活躍在這個時代,建康文學史論在這一時期發展到巔峯,《世說新語》、《後漢書》、《三國志注》等曠世名著誕生於這一時期,雖然歸功於宋武帝和宋文帝,然而王弘也算有巨大貢獻的著名大臣之一。

2020/11/4榆木齋

參考資料:

《南史·卷十九·列傳第九·謝靈運傳》

《南史·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一王弘傳》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王曇首》

《南史·卷七十五·列傳第六十五隱逸上·陶潛傳》

《續晉陽秋》

《宋書·列傳·卷九十三·陶潛傳》

《宋書·列傳·卷四十二·王弘傳》

《昭明文選·陶淵明傳》

《晉書·列傳·第六十四·陶潛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