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看書的套路都不一樣

就好比我看《被討厭的勇氣》,印象最深的就是 課題分離,大概意思是,別人生氣是別人的事,不是因爲你說的某句話,或者你做的某件事導致的,不用害怕,因爲,別人生氣是別人的事,不是你的事,分清楚,這是你的事,還是她的事。

而當我看到《做自己人生的CEO》這本書時,作者崔催老師,就把課題分離這件事掰扯的很清楚明白,人家是怎麼掰扯的呢?

看看人家的例子:

談老闆色變

十年前的我還是個職場新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要在所有同事面前闡述一個準備了很久的方案。剛說到一半,老闆就打斷了我:“你這個方案考慮不周全,好多地方都不靠譜。”這句話讓我當場矇住,不知所措,並且瞬間冒出一大堆的心理活動:“老闆是生氣了吧?他是不是後悔招我進來了?同事們會不會覺得我很笨?會不會覺得我拖了他們的後腿?”接着,我額頭冒汗、結結巴巴地說:“其實……我的意思是……”我半天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於是老闆更沒有耐心聽下去了,起身離開,同事們也陸續離場。那種感覺真是糟糕透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對自己產生了巨大的懷疑,覺得自己就是菜鳥一個,什麼都幹不好,整個人的狀態都跌到谷底,工作效率嚴重下滑。我的心彷彿被蒙上了一層陰影:談“老闆”色變,一和老闆說話,或者當衆發言就緊張。後來研習了大量心理學和管理學的書,我才逐漸理解這個狀態:爲什麼我們常常會像這樣陷入被動局面,無法自拔,甚至因此影響了自己的行動力?因爲我們感受到了別人的不滿,內心產生了負疚感:“一切都是因爲我”,是我導致他不高興,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這種想法,我們就會把最寶貴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準努力的方向和動力。

那我們怎麼擺脫這種被動的局面,重新找回動力呢?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分工”這個概念了:我不必爲他人的困擾負責。老闆是不是生氣,老闆是不是對我不滿,那是老闆的困擾,我不應該爲此負責。我把老闆的困擾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錯了分工。如果十年前的我明白“分工”這個概念,是不是情況就會不一樣呢?試想一下,當老闆說我的方案不周全時,如果我心裏這樣對自己說:老闆好像很生氣,但這是他的事情,他的情緒都由他自己負責。而我所要負責的,就是把方案講清楚。有了這樣的分工思維,我便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老闆和同事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剛纔我可能沒有講清楚,現在再講一下,大家看這個可行性報告,裏面有方案評估和應急預案。”不爲別人的困擾負責,可以讓我們甩掉本不該我們承擔的包袱,輕鬆做自己。


瞧瞧,同樣一個概念,我只能寫出兩句話,而,人家可以講一長串,這就是你和別人的區別,還需要加深修煉。


加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