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即生成2020-11-06

一、教育即生成

生成來源於歷史的積聚和自身不斷重複努力。不斷地進行形成和打破習慣的過程是生成的基礎和路徑。生成分爲靜態和動態,靜態即爲形成習慣,而動態則是超越和打破習慣。

習慣的可能性:習慣是一種附屬和基礎,是服務於我們、被我們所把握的一種可能性。

另一種可能是指習慣既是對傳統的固守,更是對傳統的突破和削弱。

由此可見,生成是習慣的不斷形成與不斷更新,這是一個人秉持自持的重要過程。

二、直接傳達和原初知識的可教性差別·

如數學、天文學及醫學知識的內容與熟練的技巧可以通過簡單直接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樣的知識就是現在我們認爲的事實性知識(陳述性知識),而對於涉及人的存在本源和根本處境的哲學這樣無法直接傳遞的知識,就像我們現在的程序性知識和默會知識。這些知識是需要孩子進行自行實踐體驗和體悟感受才能達成的。

真理是否可教?真理是否可能變成語言?真理不能逃脫“空洞無物”而進入不可言說嗎?

真理可教,但並非我們所認爲的直接傳授那麼簡單,如同“道可道,非常道”真理玄之又玄但可教。

柏拉圖認爲:“如何接觸學習的對象呢?語言不可能把握對象,而是要經過長時間與對象進行科學的交往,並在相應的生活團體中,真理才突然出現在靈魂中。對於不能說和不可說的東西,在對話中只能間接傳達出來,但在毫不保留的對話方式和生活交往中,真理會在剎那間突然顯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