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互動中把期望降到最低,所有遇見都是禮物

人是希望動物,我們骨子裏都是自戀的,最困難的時候我們能堅持是因爲我們相信“明天會更好”。

小時候在村頭玩耍,那還是生產隊時期,村頭灌溉農田的渠道牆面上,刻着偉人的語錄,“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們的勇氣”,這是在告誡我們要保有希望。

遇到特殊困難時候,我們也會不自覺的互相激勵和鼓舞,“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的確,希望品質是一種優秀品質,這是我們必須抱有的。

但是,我們也要區分希望和期望的不同。

希望更多指向自我,指向未來,指向信念是自我要求和自我激勵,是指引未來道路的方向。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要放低期望。

期望,更多指向他人,指向當下,指向利害,是關係要求和關係期待,是現實層面自我需要的滿足。

成人世界期望越低越好,否則不免處處碰壁。

舉例說明。假設參加帶有競爭意味的活動,哪怕是趣味運動會,能夠獲獎自然高興事情,但如果真的期望滿滿,就會失望滿滿。

找朋友熟人幫忙,期望很高,以爲沒有問題,稍有不滿足,就會失落失意,其實幫是人情不幫是公道。

就是父母子女之間,要知道一個人的成長,分作三部分,一部分是父母幫助,一部分是自己努力,一部分則是必然的挫折忍受。這個時候,也不要指望別人給太多幫助,沒有人能永遠替代自己成長。

關係中的期望不說是毒藥,至少也是傷害源泉,直白說這個傷害都是自找的。

爲何不能期望呢?

第一個原因很簡單,這是在關係互動中以自我爲中心,完全是把別人當自己,是關係中高度自戀的表現。

好比有人說,“我弱我有理”,“我窮我有理”,“我需要你就得幫助”,這就是典型的不切實際的期望,完全把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認爲世界必須圍繞自己需要來。

典型至極的故事,就是那個《漁夫和金魚》,老太婆慾望無窮,慾壑難填,一次次逼迫小金魚滿足自己期望,最終落得個雞飛蛋打,自討沒趣,貽笑大方。

換個視角看,老太婆有此期望真的不對嗎,當然不是,只要憑藉自己能力去實現,當然無妨害,還會贏得尊重,但是依靠別人來實現,性質完全不同。

這也是爲何我們希望付出而非獲得,起碼不可不勞而獲,因爲我們清楚,關係中的獲得都是有代價的,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我們都不是聖人。

降低期望,還有個非常現實的原因,這就是如何看待人生觀。

我們祝福時候總會說萬事如意,一帆風順,天天開心。我們心裏當然不會真的如此認爲,可是遇到糟糕事情時候,會不自主的責怪抱怨甚至憤怒,認爲不公平的事情總是發生自己身上。

事實真相呢?這就是如何看待人生,如果認爲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說把關係期望降到最低,糟糕事情事到臨頭自然也容易接受,如果認爲事情應該順順利利,稍有不順就會心生怨恨。

這也是假設的力量。


我們要對自己有希望,這是對的,這是基於自我和未來,也是進化論的邏輯。我們對別人如果有期望,這是不對的,因爲基於關係和當下,是自戀特質和假設錯誤。

津巴多教授說過,“僞心理學的基礎是希望、證實偏差、奇聞軼事、人類的輕信”。這裏說的希望具有暗示意味,但是完全可以用於關係互動中。

牢記這點很重要:關係互動中,把期望降到最低,所有遇見都是禮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