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侯家灣村,淳樸的侯家灣人

        侯家灣村,隸屬於長安區韋曲街道行政管轄,韋曲街道各村起名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各村建制均可追溯至隋唐。像韋曲得名,諺語云,“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極言唐代長安韋氏大家族人才鼎盛,韋家居少陵原畔,皁河以北。像上、下塔坡以能看到隋文帝楊堅建造的清涼寺塔命名,高處爲上塔坡,低處爲下塔坡。像東、西崔家莊少有崔姓,因兩村是依附唐時崔府君廟建村,劃分了東西。像何家營是大唐天寶年間,郭子儀的偏將何昌期曾在此紮營而得名……

        同理,侯家灣和韋曲其他諸村一樣,也應建於唐代,那麼他的得名又出自於何處呢?筆者認爲,村名由來需要具備三個條件,一者肯定與一個唐代的侯姓人有關,二者能和韋氏家族成爲鄰居,此人地位必須十分顯赫,三者後人有所避諱不願提起,形成了目前流傳無續的局面,但又無法改變歷史的現實狀況。翻閱唐史,仔細對證,能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只有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了。

        侯君集,豳州三水人,今陝西省旬邑縣土橋鎮侯家村人,唐代開國將領,李世民幕府嫡系,策動了玄武門之變,大破吐谷渾,攻滅高昌國。貞觀十七年(643年),因隨太子李承乾謀反退出了歷史舞臺,影響力逐漸減少。

        因此可知,侯家灣村和韋曲一樣,也有着輝煌的歷史,曾經是唐代名將侯君集的園林,是一塊不可多得風水寶地。村南是潏河,村北是皁河,侯家灣村就是兩河中間的扇形平原。村子走勢爲中間高兀,東西以十字爲界隨坡勢兩邊慢慢向下,村子兩頭有高樓展翅,整體形象恰似一個金元寶端坐在韋曲鎮的端南,確保了村子的經濟繁榮、生意興隆。村東有延安大學,村南有長安二中、三幼,村西有長安一小,村中有侯家灣小學,文脈暢通,是村裏學生聰明智慧的根基所在。

        2005年以前,侯家灣是長安區最大的菜籃子,每天凌晨三點,村裏人的三輪車就開始忙忙碌碌,北到西安朱雀市場,東到韋曲菜市場,西到郭杜,到處都有勤勞的侯家灣人,侯家灣蔬菜一直以鮮嫩、水靈主導着消費者的口味,長安縣人喫的便宜菜大都在這一時期。“一畝園,十畝田”,收穫的背後有着大把汗水的付出,侯家灣人喫苦耐勞的精神、行家裏手的把式,現在仍被十里八鄉的人們津津樂道,現如今,藍田、周至的種菜人還會到村裏請能人當顧問,去幫助解決蔬菜生產中的難題。

        近十幾年來,侯家灣村在擺脫土地農業的同時,經濟開始多樣化發展,村子裏有租房的房東、有做小生意的老闆、有搞建築的工人、有各大酒店的廚師、有服務韋曲各個商業系統的打工者……伴着經濟繁榮的大潮,侯家灣村人的口袋逐漸活變起來,家家戶戶的存摺數額大都在五位數以上。

        侯家灣人現在的日子好了,生活幸福了,不過他們樸實無華、淳樸真誠的初心卻從未改變,抱着團結友善的村風,秉持勤儉節約的家風,他們繼續堅持砥礪前行,向上進取。目前,侯家灣村是長安區內辦理紅白喜事繼續村民互幫互助,爲數不多的不用服務隊的村落之一。如果村民家裏有大事,在酒店工作的大廚們就會請假回村,主動承擔起幾十席席面的菜案,乾淨利撒的能行人們也會暫停自己在外面的打工,回來參與到面案、洗碗、執席的勞動中去,人人和藹可親,沒有一絲怨言。

        侯家灣村小學門頭的楹聯是這樣寫的,“園小能育花,門低不矮人。”正如這副對聯所言,美麗的侯家灣村、淳樸的侯家灣人,將繼續以自愛成就個人,以自強提升家庭,以自信立足社會,做新時代的文明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