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细节中看英国 贵族 政府 领袖 教育 平民


贵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600万英国成年男性奔赴战场,死亡率为12.5%。当时英国著名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参战贵族子弟死亡率,高达45%。

按照常理,英国贵族大多担任军官,为什么死亡率反而远高于一般士兵呢?

答案也简单,因为他们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对于他们来说,责任和荣誉比生命更重要。

在英国,贵族除了意味着富有和高贵之外,包含更多的是责任,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

政府

二战时英国有个钉子户不搬迁,导致军用机场无法修建,全国一致谴责和责骂。

丘吉尔知道此事后却说:“我们和德国人打仗就是为了保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如果拆了他的家,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这句话和丘吉尔在二战胜利之后,但竞选却失败说过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打仗就是保卫让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这作为一个大国领袖不仅这样要求政府,同样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

领袖

英国撒切尔夫人与内政大臣吃饭,女服务生上汤,不小心将一碗热汤扣到了内政大臣的脑袋上。

撒切尔夫人立即起身,拥抱吓傻了的女服务生,说:别介意,谁都会犯错的……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得谦逊、有礼、尊重他人,但所有这些良好的品德都被我们用世俗的标准曲解了,有几个人能做到在巨大的身份差异面前保持平等。

教育

具有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培养了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3位总统和首相、12位圣人、86位大主教以及18位红衣主教,影响着整个世界。

有意思的是牛津的官方宣传资料中几乎看不到这些,这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甚至没有举办过像样的校庆,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才是她的圭臬。

我由此想到梅贻琦曾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曾深以为然,但看到牛津的境界,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

平民

善良的苏格兰农夫从粪池救出一个小男孩,男孩的父亲是一名绅士,但农夫谢绝了绅士的任何物质酬谢。

绅士坚持说:“ 那恳请您让我带走您的孩子,我给他最好教育的机会。”农夫答应了。

农夫的孩子后来发明了青霉素,获得诺贝尔奖,名字叫弗莱明。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得了肺炎,青霉素治好了他,绅士的儿子叫丘吉尔。

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往往是通过最普通的民众在最细微的小事情上表现出来的,那才是植根于人民心中的真正信仰。正如这个不起眼的小故事里传递出来的感恩之心,不仅拯救了英国,还造福了全世界。

英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曾是全球最大的殖民国家,有“日不落帝国”之称。在它整个的发展进程中,有掠夺、有侵略、有屠杀、有非法占有,即使在如此丑陋和不堪的发展史中,依然能够沉淀出如此之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正说明了每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良知,都具有在邪恶中寻找善良并发扬光大的能力。

这些涉及政治、人文、信仰的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并不仅仅属于英国,而是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继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