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看懂權謀,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員工 | 資治通鑑

蕭何:看懂權謀,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員工

“位冠羣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在《史記》中,司馬遷是這樣評價蕭何的。意思就是,蕭何這個人,位列羣臣之首,名聲流傳後世,簡直可以跟閎夭、散宜生這兩人媲美。閎夭、散宜生,都是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大功臣。

蕭何爲什麼這麼厲害,而我們又能夠從蕭何身上學習到什麼呢?

一、能力

劉邦曾這樣評價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意思就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提供軍餉,使得糧道通暢,我劉邦不如蕭何。相比於張良的運籌帷幄,韓信的戰之必勝,蕭何在劉邦心中,更突出的一點,是後勤保障能力。

當打敗項羽之後,劉邦給大臣們封爵賞賜。那羣在外拼殺的大臣將軍,沒有想到,蕭何所得到的賞賜最多。這羣人紛紛有所怨言。他們認爲,我們在外拼死拼活,差點連命都丟了。而蕭何這個人,一點馬背上的功勞都沒有,只會動動嘴皮子,憑什麼功勞比我們大?

這就好比,在一個公司中,業務員不服氣內勤,內勤不服業務員一樣。業務員認爲,我們冬冷夏熱在外面討好客戶,你們這羣坐辦公室吹空調的人,憑什麼工資比我們高?內勤認爲,沒有我們做好後勤保障,開發流程與技術,你們拿什麼去討好客戶?

這就引發了一個世紀之爭,究竟是內勤重要,還是業務員重要呢?

這時候,劉邦出面,說了一段非常經典的話。

他問大家,你們知道什麼是捕獵嗎?在捕獵的過程中,需要命令狗去追殺獵物。但是,真正發現獵物,指揮獵狗正確捕捉到獵物的,卻是人。你們只有追殺獵物的能力,所以你們做的事情,就是獵狗的事情。而蕭何不一樣,他是指揮你們這羣獵狗的人,是獵人。

劉邦就是劉邦,話糙理不糙。這就是非常有名的獵狗與獵人之爭。

在劉邦看來,他的江山需要“獵狗”來幫忙打天下。但是他也需要一個能夠管理這羣“獵狗”的人。如果這羣獵狗管理不好,他們是能夠把主人也給吞了的。就像後來韓信、黥布、陳豨等軍功階層謀反一樣。

那麼,蕭何究竟有什麼能力,能夠讓劉邦如此賞識呢?那就是後勤保障能力,資源調配能力。

《史記·蕭相國世家》:“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

打仗,是非常燒錢,燒資源的。而楚漢對峙階段,劉邦又是常敗大王。此時,蕭何接到的任務,是在統一調配資源,保障前線資源的同時,又穩定好整個關中的穩定。

這就好比,你要把大量的內勤和業務員都叫出去對付客戶,同時又得保證整個公司的正常運轉。

劉邦每次被項羽打敗,都會損失大量的資源與兵源。沒有兵,拿什麼跟項羽打?而蕭何的高超能力,就在這時候體現出來了。他每次都能夠在關中徵集兵源與糧草,及時地輸送到前線,讓劉邦有資本跟項羽打。解除了糧草之憂的劉邦,才能夠放開手腳。

這就好比,在打遊戲的過程中,戰士的身邊總是帶着個能夠回血的法師。戰士掉血,法師馬上就給補上。對面再強大,也早晚會被消耗死。

而面對關中的內部事務,蕭何也能夠處置得井井有條。對於重要的事情,他都會派人去告知劉邦,尋求他的意見。古時候的消息傳輸,並不像現在一樣,發個消息,對方馬上就能夠收到。一來一回,中間需要消耗的時間太長了。而在沒有得到劉邦的確認之前,蕭何能夠穩定國內的形勢,這本身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而面對緊急的事情,蕭何則能夠當機立斷,馬上進行處置,等到劉邦回來後才彙報。而劉邦基本都同意蕭何的處置方式,這也說明了,蕭何的處置,是非常正確的,深得劉邦的心。

在工作中,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將才了。很多人在領導不在的情況下,根本就無法將事情處理好。而在通知等待回覆的過程中,又經常會將事情搞砸,這就是庸才了。

同時,蕭何還注重制度方面的建設。要想讓整個國家能夠運轉起來,最不能夠缺少的,就是律法。秦孝公時期的秦國,之所以能夠有爆炸性的發展,就是因爲商鞅變法,疏通淤堵在國家內部的晉升通道,瓦解了利益階層。

說到蕭何,就不得不提到蕭何的自保能力。在職場上馳騁的人很多,但是能夠同時保護自己的人,卻不多。就像韓信,百戰百勝,最後卻被呂后設計剿滅。而蕭何不同,在整個職場生涯中,他始終都是保持謹慎,行爲一旦稍微出格,馬上就加以改正,避免大禍臨頭。

當楚漢雙方在滎陽對峙的時候,蕭何奉命鎮守關中。我們知道,劉邦這個人,雖然是流氓起家,但是他的馭人之術,絕對是頂級的。他不放心蕭何,多次派遣使者“勞苦丞相”。爲什麼呢?表面上是關心蕭何,實際上是探測蕭何究竟在幹嗎,有沒有替代他的野心。因爲此時的蕭何,在一定程度上,是脫離了劉邦的掌控。劉邦只有用這種顯眼的慰問,來穩定自己的軍心。

這時候,一個叫鮑生的人提醒蕭何,讓他把自己的親人都安排到軍營裏面。蕭何審時度勢,同意了鮑生的意見。實際上,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爲這相當於讓他們去充當人質,但是成功解除了劉邦對蕭何的第一次懷疑。

第二次,當呂后與蕭何聯手誅滅韓信之後,劉邦賞賜了蕭何五千戶食邑。所有人都祝賀蕭何,只有召平私底下提醒蕭何,這是燙手山芋,要找個機會丟出去。召平認爲,大王在外打仗,而你蕭何卻在國內,沒有被兵刃傷害的危險。雖然如此,大王卻賞賜於你,這說明大王在懷疑你。

賞賜是表面,懷疑與提醒是根源。你蕭何接受了,就說明你也有野心。在召平的提醒之下,蕭何捨棄了自己的利益,不接受劉邦的賞賜,還將自己的錢財全部捐獻給軍隊。這是蕭何的破財消災法,成功瓦解了劉邦對蕭何的第二次懷疑。

伴君如伴虎,劉邦第三次懷疑蕭何,是黥布謀反的時候。劉邦如同之前一樣,親自帶兵前去平反。在這個過程中,劉邦依舊多次派使者詢問蕭何在幹嗎。這時候,蕭何身邊的人再一次提醒蕭何。而這一次提醒,語氣更重了,說明情況更加嚴重了。

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爲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爲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

首先,是以滅族之危來撼動蕭何。蕭何苦苦打拼一輩子,目的就是爲了讓自己及後代,能夠過上好日子。如果在這個重要的關頭出了亂子,那麼前半輩子的努力,全都白費了,連自己的後代都保不住,還不如一個平民百姓。

其次,是提醒蕭何的做法,出現了問題。由於你蕭何長期在關中整頓後勤,保障百姓的生計,所以百姓都依附你,相當於把你當成是第二個國君,那麼劉邦的地位就很矛盾了。這就相當於,在公司中,你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跟同事的關係都非常好,甚至所有人都以你爲首,而不是以領導爲首。這就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如果能夠取代領導,那麼結果無危險。如果不能夠取代,那麼下場就是悲劇。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門客給出的意見是,買田子污。什麼意思呢?就是讓蕭何用低價強制從老百姓手中奪田地,甚至賒賬不還,把自己的名聲搞臭。這樣,在劉邦看來,蕭何原來是一個大貪官,那麼他就放心了。因爲貪財可控,貪權不可控。

這是蕭何第三次解除了劉邦對自己的懷疑。

所以,當發生一些很奇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不妨把目光轉向政治、權鬥,結果就會很明顯。

蕭何爲什麼能夠自保?

本身是業務能力夠強,劉邦不太能夠離開他。其次,是能夠聽從他人的意見,反思自己的過失,並及時加以糾正。如果蕭何對他人的提醒置若罔聞,就如同韓信對蒯通的意見一樣,束之高閣,下場就是另一個韓信。

二、眼光

說完了蕭何的能力,我們來說說蕭何卓越、深遠的眼光。

一個人,有時候選擇,會比努力更加重要。這並不是否定努力的意義,而是說,努力要有正確的方向,才能夠有一個好的結果。

很多人都認爲,蕭何的眼光來自於他爲劉邦挑選了韓信這個人。實際上,蕭何最大的眼光,是挑選了劉邦這個人。

在劉邦還是一個落魄貧民的時候,蕭何就經常庇護他。等到劉邦成爲亭長之後,蕭何更是常伴他左右,甚至還利用職權多次袒護劉邦。當劉邦因公出差到咸陽的時候,其他的官員送了三百錢,而蕭何送了五百錢。這兩百錢,劉邦一直記在心裏。

要知道,劉邦這個人,就是典型的流氓混子,很多人都避而遠之。而此時的蕭何,卻將他視爲友人。

要想分析其中緣由,得看蕭何的另外一個舉動。

《史記》中記載:“秦御史欲入言徵何,何固請,得毋行。”

意思是,蕭何被秦朝的御史看重,認爲他辦事精明,想要推薦他到中央去。但是蕭何拒絕了。面對這樣一個高升的機會,蕭何卻拒絕了。如果以謙讓來解釋,是行不通的。

蕭何利用自己的職務,結識了一羣豪傑,如樊噲、周勃等人。所謂豪傑,在這裏的意思是,有勇,敢做事,不怕死的人。

此時的蕭何,應該是看到了某種政治的風向,覺察到了秦朝即將大變的氣息。一方面,是爲了明哲保身。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夠保存實力,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生存,甚至發展。

所以,一個人的覺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蕭何真的到了中央工作,下場很危險。

爲了保存自己,蕭何選中了劉邦。劉邦這個人,貪財好色,無所事事。但是,他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他一無所有。這是缺點,但是在亂世中,卻是優點。就像無產階級勇於革命一樣,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在這樣的心態之下,他們可以不計後果去做事,去推翻現有的階級。

而劉邦,恰恰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蕭何選中了劉邦。他沒有自己去當沛公,而是推舉了劉邦。這本質上,就是在找一個擋箭牌。

選中了劉邦之後,蕭何一直在做幕後的人。這是因爲,即使失敗了,自己也不會變成當權者、權鬥者的目標。

可以看到,蕭何就像是一條泥鰍一樣,滑溜溜的,誰也抓不住。

而另外能夠體現蕭何眼光的,則是替劉邦選中了韓信。

蕭何是這樣評價韓信的:“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但是,蕭何第一次向劉邦舉薦韓信,卻沒有讓劉邦重視。後來,蕭何步步緊逼,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是月下追韓信,終於給了韓信一個好的職位,讓他成爲建立漢朝的三大支柱之一。

不僅在選人上面,蕭何有獨到的眼光。在謀劃方面,蕭何的眼光,也是長遠的、毒辣的。

在進入咸陽之後,蕭何直接就進了國家圖書館,蒐羅了一大批的書籍。這些書籍,描述了山川、器物、族姓、星辰、戶口、刑法、政事記錄。這就相當於是找了一批藍圖,讓劉邦等人,對整個天下有一個全局觀。運籌帷幄,最不能夠缺少的,就是全局觀念。否則,就會淪爲盲人摸象。

三、王權與相權的矛盾

從劉邦與蕭何的協同與對抗中,我們能夠發現一種深層次的矛盾,即王權與相權之間的爭奪。“南面術”,指的是君主駕馭大臣的能力。而作爲大臣,也必須具備洞察、協作君主的能力。

劉邦,是一個能屈能伸的人。在形勢不利的時候,他能夠做出巨大的讓步,例如效法周朝,分封天下給軍功階層。在形勢大好的時候,他會逐漸收攏自己的鉗子,將這些可能威脅他的人,一步一步鉗死。心狠手辣,毫不推讓。

《道德經》:“福兮禍之所伏。”

蕭何因爲強大的能力,得到了劉邦的信任。同時,也因爲強大的能力,使得劉邦對他產生疑慮。漢朝要長久,離不開蕭何這樣的人。而如果漢朝滅亡了,原因也必定在這些能力強大的人。

所以,劉邦鉗人的力度,必須是又緊又松。夾緊鉗子,不讓他們有謀反的心思與能力。鬆開鉗子,則是讓他們能夠甘心爲自己賣命。

蕭何深諳當中的道理。所以,在劉邦準備要夾緊鉗子的時候,他馬上就表示忠心,讓劉邦稍微把鉗子的力度降下來,好讓自己有口氣喘。

這就是權力運行的規則。不僅在朝堂上如此,在生活上、工作上也是如此。

【觸類旁通】

借刀殺人,霍光之妻的殘忍手段 | 資治通鑑

【歡迎關注】

歷史使人明智,經典使人通達。

領略歷史魅力,感悟先賢智慧。

歡迎搜索公衆號:稽聖

微信公衆號:jishengwh

進行關注並訂閱所有文章,歡迎轉發、在看、收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