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有品電商平臺設計部負責人李適:感動人心的設計 電商設計團隊在做什麼 電商設計的“高簡合優” 產品訴求和用戶需求的平衡 將心比心與身先士卒

本期大咖:李適

小米有品電商平臺設計部負責人

十年設計經驗,曾先後任職京東方 ID 工程師/ UI 設計師,聯想研究院用戶體驗設計師,百度醫生 App 用戶體驗設計師,現任職小米有品電商平臺設計部負責人。


被雙 11 支配的恐懼,終於在這一天得以釋放,你的錢包還好嗎?當我們沉迷於琳琅滿目的商品無法自拔時,電商設計在其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期【藍湖大咖訪談】有幸邀請到小米有品電商平臺設計部負責人李適老師,爲大家揭曉電商設計是如何“感動人心”的。

電商設計團隊在做什麼

電商設計的工作內容比較複雜,大家經常講:用場,連接人與貨。在小米有品,我們的小組分工也是按照“人-貨-場”這個維度。

👉 與用戶體驗相關的,也就是與人相關的設計工作,都在用戶體驗組。包括客戶端、專題頻道頁、互動 H5、電商中臺等等。

👉 與商品相關的工作,由產品站設計組負責。包括商品詳情頁的設計、平臺基礎設計圖元素規範制定、通用及垂類規範制定、以及落地審覈工作等等。

👉 與運營設計相關的工作,都是品牌運營和活動運營組負責。其中偏品牌營銷及用戶增長的設計需求是品牌運營組負責,大促及日常銷售運營設計工作,由活動運營組負責。

工作流程需要因地制宜,通過實戰不斷調整迭代。以大促的流程來舉例:

1⃣️ 前期與需求方溝通需求量以及方向;

2⃣️ 然後進行一些前期的主視覺方向探索;

3⃣️ 與需求方確定本次設計方向以及具體排期;

4⃣️ 根據排期倒推需求最晚給到時間並在線公示進度;

5⃣️ 內部審覈後上線允許微調;

6⃣️ 最後總結經驗及沉澱設計資產。

這個流程也是經歷過很多次調整才逐漸穩定下來的,過程中有過很多取捨,留下必要環節,省去形式主義。

當下的設計類型名目繁多:

UE 和 UX 都是 User Experience (用戶體驗)的縮寫,國內公司習慣把交互設計命名爲 UE / UX ,但實際上交互設計標準縮寫爲 IXD( Interaction Design 互動設計)。

UI 是 User Interface 用戶界面的縮寫,GUI 是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用戶圖形界面的縮寫。

目前整個行業的命名比較隨意,所以我們團隊用中文來分工就比較明確。小米有品電商平臺從架構上共分爲 4 個團隊:用戶體驗設計組、品牌運營設計組、活動運營設計組、產品站設計組,分別從不同維度支持着整個有品電商平臺。

👉用戶體驗設計組

由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共同組成,上游連接着產品、業務需求源頭,下游貫穿着研發與測試,核心負責全產品流程與可視化設計,持續提供用戶高效、可依賴、美觀的產品感受。

👉品牌運營設計組

主要與公司市場部密切合作,圍繞品牌、通過各類的傳播形式,在用戶與品牌之間建立多樣化的觸點,提升用戶品牌認知度與美譽度。

👉活動運營設計組

側重於各類大促會場的購物氛圍營造,結合權益內容、根據不同主題與用戶羣,提供豐富的沉浸式購物體驗,喚醒用戶對優質生活的渴望,最終助推平臺各類 GMV 達成。

👉產品站設計組

則是通過匠人精神去打磨平臺每個商品的細節,讓用戶隔着屏幕就能立體的瞭解每個產品的細節與賣點,引導用戶高效的做購物決策並促進轉化。

在考覈方面,小米有品設計團隊主要以 OKR 的方式進行,所有設計團隊的主體目標一段時間內都是一致的,但每組每季度具體人員考覈細則是不同的,組員都會把自己的 O 拆解成必須要達成的 KR 部分,以及需要創新產出的 KR 部分。

各個主管每個季度末都會去 Review 組員的目標達成率,並根據目標結果做適當調整與反饋,這就給不同的人在完成目標方面都有一個創新的空間,從而在有效的完成工作基礎上,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自主能動性,提高了組織的管理效率與目標達成率。

電商設計的“高簡合優”

不同於藝術的自我表達,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能完美解決問題的設計,就是我所認爲的好的設計。

具體到衡量標準,可以精簡爲三點:實用、高效、優雅。三個形容詞分別遞進,來表述好的設計能達到的三個階段:能解決問題 -> 能簡潔高效的解決問題 -> 能用具有美學意味的方法解決問題。類比起來,有點類似翻譯學能達到的三個階段:信、達、雅。

小米有品“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

說到感動人心,我們先想想網購的場景,如果收到的產品與宣傳不符,如誇大功效、使用繁瑣、產品質量不達標等,那麼這個用戶大概率再也不會使用這個平臺購物了;如果收到產品完全符合預期,那麼這個產品就達到了用戶體驗的基礎標準;但要想達到感動人心,首先這個產品要極具性價比。

這裏說一個概念,性價比不一定就是價格低。要看同類商品中,這個產品的產品力/價格是否足夠高,這是有品平臺嚴格篩選的基準之一。

說回到“感動人心”的設計能做什麼?我們有個四字訣:高簡合優。

在商品詳情頁的設計中,核心目的是通過設計手段高效、簡潔、合理、優雅的向用戶傳遞產品力信息。整個詳情頁要做到以下幾點:

✅ 信息明確;

✅ 閱讀順暢;

✅ 無冗餘信息;

✅ 重點傳達核心賣點;

✅ 把難以理解的技術指標用直觀的視覺手段表現;

✅ 真實展示商品無過度美化;

✅ 把商品最好的一面合情合理的展示給用戶;

✅ 不做沒有意義的炫技展示。這裏做一個比喻,就像電影的剪輯,剪輯一定是服務於劇情的,如果你看完一部電影覺得剪輯很棒,那麼我認爲這個剪輯過於搶戲了。

所以最好的商品詳情頁設計,用戶的瀏覽體驗應該是對產品有了更直觀的認知,以及更接近真實的預期。以下是一些經我們設計師指導商家完成或自主設計的案例:

產品訴求和用戶需求的平衡

日新月異的時代,用戶體驗設計所涉及的領域和行業愈發多元化。不同類型的設計項目依然存在一些最基礎和樸素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 通常我會使用“人(用戶)+ 目的(需求)+ 場景(流程/界面)”這三要素去對設計任務做研究和拆分。

➡️ 再根據拆分的結果,設計項目中整條用戶體驗的鏈路及選取相應的設計手段去分門別類的實現用戶目標。

➡️ 同時在設計項目的不同進度中,選取相對科學的數據指標對設計產出做驗證和回溯,以便及時修正方案。

➡️ 最後考量的,就是你的目標用戶,是否在你的設計中,高效愉悅的達成了目的。“用戶體驗”通常是依託在某種“產品”的載體上而存在的。

用戶體驗設計中最需要把控的關鍵點,是在產品訴求和用戶需求之間找到平衡,並用設計的語言和手段將其具體實現。用戶體驗設計師長期和產品經理打交道,設計自持的視角和對每一個項目研究的出發點都是基於用戶。

產品訴求和用戶需求雖然不是天然對立的,但往往會由於視角和立場的不同,細微的設計考量最終體現到設計方案中,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差別。

有的項目被動接受和滿足全部的產品需求而犧牲用戶體驗;有的項目過於關心用戶體驗,以致於最終設計方案沒有達成產品需求。通過反思、覆盤,逐漸讓需要把控的“關鍵點”變得清晰。

我會在備忘錄上記着:KPI 與體驗紅線;短期收益與長期增長。這就是我們在用戶體驗工作中,要把控的平衡點。能通過設計手段雙贏最好,如有衝突,需要看這個結果是否觸達了體驗紅線,長期影響多大,能否後期修復等,都需要更謹慎地決策。

小米有品電商設計中心是項目頻次極高的設計團隊,有很多有成就感的項目,同時也存在遺憾,爲大家分享一個近期印象比較深刻的項目:

去年年底,《上新了故宮》項目的拍攝現場。這個項目原本是由各個廠商輸出設計最後平臺統一審覈。我們認爲作爲同一批上線的同一主題的商品,需要由平臺來統一輸出效果會比較有整體感。當時共有 17 個站在一個月內上線,所以整個過程我們進行了非常周密的計劃。從創意、置景、後期、物資使用效率等方面都細到極致,最終以極小的成本出色的完成了項目。

下面是最後上線的一部分成品,大家可以看到在整體營造故宮的主氛圍下,還針對商品屬性設計了專屬的細節,比如把保溫杯置於故宮的雪景中,旅行箱的古今穿越等等。

寫作講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我相信做產品展示也有類似的理解,再重複一遍之前講過的:我們把產品最好的一面,最核心的屬性,高效、簡潔、合理、優雅的傳遞給用戶。

提效的工具有很多,比如飛書、藍湖、石墨文檔、騰訊文檔、 Sketch 的組件化管理等。作爲團隊管理者,要跟團隊全員一起提升提效的意識,否則光有工具也很難跨出提效的第一步。

有的設計師天然具備提升效率的技能,他們是那種不愛墨守成規也喜歡改進和創新的人。但也有設計師喜歡在舒適區把創意最大化,各人的習慣沒有對錯。作爲管理者,有提效的先驅義務。要善於發現整個組織效能的優化點,要主動深入到業務細節去發現問題。不完整的跟進一次流程,永遠不知道產生結果前有多少節點是可以省略或優化的。

說到藍湖產品設計協作平臺,這個產品一用便知,解決方案是來自於實戰的。特別是多人在線協同的功能,可以省去很多同步規範的操作。

將心比心與身先士卒

做設計只需要把具體的事情做好閉環就行,做設計管理則是在做好具體事情的基礎上,連接好團隊上下游工作的關係,管自己要以身做則,管團隊要將心比心,管業務要身先士卒,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工作狀態是點性,後者則是線與面性的結合體。

從設計到設計管理與其說是一次跨越鴻溝的過程,倒不如說自己是經歷了一次職業中的角色轉變。在產品全鏈路合作過程中除了要有全局意識,還要自帶能量、能衝,同時還要輸出能量賦能團隊。

所有的提升無非是兩個途徑:一個是不斷的探索與學習,再者是持續嘗試與總結。

以人才招聘爲例,早期我們認爲招人一定要找行業內最牛逼的設計師,但後來我們發現一些優質設計師不久之後就離職了。當時我們很困惑,提供了很好的資源、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極具競爭力的薪酬,最終卻不了了知。後來我們總結髮現,在人才選、用、育、留四步法中,選人的標準上出了問題。我們一直認爲好的設計師可以幫助我們高效解決各類繁雜的問題,但忽視了對應聘者的企業價值觀和團隊向心力的考察。

現在我們在招聘時,除了做到專業有素、人崗匹配,更多還要從價值觀、自驅力、團隊協同等多維角度考覈候選人,所以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的團隊人員數量、質量相比過去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提升。

設計師招聘除了所學專業、基本技能和相關經驗要與崗位匹配之外,我們比較看重的是設計師的深度思考能力、執行力和創新力。

雖然聽起來很虛,但是設計師跟美工最大的區別就是:設計師做的是信息整合、重構以及取捨,最後輸出完整的解決方案。而過程是否順利取決於執行力,結果能否超預期取決於創新力。這些能力都可以通過面試、筆試、試用期來逐一考察。

面試的時候我個人喜歡問一些工作外的問題。比如,除了設計你有什麼玩的比較專業的領域並簡單介紹一下。如果一個人具備上述三個能力,同樣在愛好領域也會到達一定高度。

剛入行的時候,有位前輩對我說的話分享給大家:在達到一定量的訓練密度之前,不要指望有別的捷徑。最後,感謝藍湖給我一個工作之餘可以和大家聊聊天的機會。

也歡迎有品位、愛專研、對品質生活有嚮往的設計師,加入小米有品電商設計團隊。

感謝李適老師的分享,本期【藍湖大咖訪談】就到這裏啦。我們下期再見!

用藍湖,不加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