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比正確更重要”:識別強化和懲罰、回答和反問的區別妙處

作爲心理諮詢理念之一,“有效比正確更有效”來自臨牀經驗,也是生活體驗,更是辯證思維高度發展的表現。

先簡單定義這裏的兩個詞彙:有效和正確。

“有效”是順利實現目標,把想法變成現實,而“正確”一般指社會規則,道德規範,常識看法,主流價值觀等。

簡單說,有效類似“不論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更重視結果;正確則是按照既定規則按部就班做事,更重視過程。

有效和正確同時具備最好,過程和結果都滿意最好,可“此事古難全”,現實生活中打臉時刻很常見,如果二選一,你該如何選擇呢?


當然,我們給出的答案是有效比正確更重要。

提醒一句,這個論斷是有前提的,不涉及原則問題,不是道義選擇,不能違法法律法規規定。

我們討論的只是日常生活現象以及心理困惑問題,具體到每個小事情,而不是宏觀概念。

舉例兩個現象。

一是強化和懲罰效應。

孩子考試考砸了,學習不認真總是磨蹭,別人做錯事了影響自己,工作中出現差錯影響效率,等等,這時候如何辦?

“正確”做法習慣於宣泄情緒,試圖批評指責糾正,抱着批評使人進步想法,通過告訴別人錯了來提高水平,結果不言自喻,多半效果不好。

“有效”做法則是反其道爲之,不去通過各種懲罰方式處理問題,而是採取忽視漠視錯誤方式,在其稍微做好一點時候給出強化表揚。

陶行知著名“三塊糖”故事,一個學生惹事打人了,事後喊到辦公室,並非批評,而是接連給出三塊糖,表揚按時來到、爲了打抱不平、沒有錯上加錯。

我們習慣用懲罰教育孩子,或者處理人際關係,甚至以爲爲你好,其實這樣效果最差,沒人喜歡被批評,感性情緒裏扯平了,反而很難改進,還有人性的反覆犯錯。

反而是逆人性爲之,不去批評反而表揚,起到了強化效果,這就是行爲主義學家研究的成果。


二是回答和反問。

當人家給你提出生活困惑問題,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夫妻相處方式,婆媳矛盾問題,人際關係不佳,總是情緒不好,等等。

這時候如何迴應,則是彰顯水平的時候。

“正確”做法會習慣於有問必答,有問就答,有問立即答,有問熱心積極答,可是我們忘記了辨析是否答非所問,回答再好也是自己的經驗,而非人家真實需要。

在對方而言,提問未必是準確的,需要進一步澄清,還可能是表面問題,需要發現背後真實問題。

如孩子學習不好問題,背後會是夫妻關係導致家庭不和睦,還會是自己情緒不穩定的個人心理特性。

即便是真實問題所在,即便給出了可靠答案,還會是沒有效果,因爲這不是對方自己領悟到的。

“有效”做法是不直接給出任何答案,最好是支持鼓勵、啓發引導,可以表現爲反問方式。

如孩子學習不好問題,你爲何會這樣說呢,你爲何爲這樣焦慮,學習好不好與心理健康水平關係如何,孩子教育和家庭關係如何,怎麼有效幫助孩子學習,我們可以爲孩子做些什麼不起反作用,我們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特點。

面對人家提問尤其請教時候,最好的迴應就是避免直接給出答案,只是我們能容易做到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