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論《道德經》的「天下皆知美之爲美」(六八八)

因讀了一部分林水水同學的《讀《道德經》的理解感悟》,一些想法不吐不快,特寫了這篇短文記錄。當然,這裏的觀點非本人原創,乃數週前與L同學聊天時從他那裏「竊」得。

話說《道德經》裏有這麼一句話: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他告訴我說,常見的註解,都只不過是用二元相對論來理解。但這樣,未免太簡單、太低看老子了。作爲闡述「天下大道」的《道德經》第二段首句,也就是《道》經展開來論述的第一段,怎會一下子跳進二元相對論呢?

我問他,那應該作何解呢?他說:

給你舉兩個例子。

聽說過「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吧?「細腰」就是美,可是等「楚王好細腰」了,這美就被標準化了,變成了「天下皆知」的「美之爲美」。於是,大家都一窩蜂地往「細腰」這個標準上走,都有餓死了,還能美到哪去呀?早就病態,有問題了。

或者更好理解的一個例子,清代裹小腳你知道吧?擱現在那絕對是公認的病態和醜陋了,對不對?可是,在最早的時候,那些文人士大夫剛剛開始讚美美麗的小腳時,是沒有纏足的。那時是真的美!可是過了宋朝之後,就開始走樣了,直至清末變態至極。

我上網搜了一下,確實如此,唐代杜牧詩中就有:

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

唐朝!那可是著名的最開放、男女最平權的年代!斷然是不會有女子裹腳的,這「纖纖玉筍裹輕雲」想必是真正的天然美足。其實,一直到五代十國,就連傳說中「裹腳」的起源,南唐後主李煜專門爲其打造「金蓮」的舞女窅娘,也是根本沒有纏足裹腳的。

L同學告訴我,當他把這觀點和一個做UX的哥們聊時,對方大爲讚賞。說美學設計上,常見的「標準化」所帶來的弊端,怕正是因此而來。

我也頗爲贊同這個理解,便問他,那後面的幾句你也有不同看法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他說是,字面上看,有點回到二元相對論。但他覺得,其實應該與第一、二句一脈相承纔對。我忽然想起,之前更喜歡讀的《德道經•帛書版》,正是在此處與「道德經•通行版」有所不同。於是,我把帛書版找來給他看:

天下皆知美爲美 惡已 皆知善 訾不善矣

有無之相 生也 難易之相 成也 長短之相 形也 高下之相 盈也 意聲之相 和也 先後之相 隨 恆也

他欣然點頭,這樣理解就和前面對上了,這裏根本不是在說「二元對立」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