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件仿古陶瓷的升值空間

一件仿古陶瓷緣何賣到了11萬?

前段時間,一件仿成化年間的青花將軍罐在東家平臺上拍到了11萬,一時間,陶瓷圈議論紛紛。

因爲從當代仿古瓷而言,這個價格非常之高。

這件陶瓷出自“宛玉”品牌的”無名系列”。於是,細心的朋友開始研究這個品牌,發現品牌中“無名系列”的售價基本在數萬元之間。

一件仿古瓷爲什麼可以賣這麼貴? 


陶瓷,宛如美玉

“宛玉” 創立於2013年,位於中國景德鎮。

陶瓷自古以來就有“饒玉”之稱,“宛玉” 即爲宛如美玉的陶瓷。

其創始人江歆,出生於制瓷世家,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大學&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同時還是“長物心像”非遺再生計劃項目發起人。

創始人的氣質決定了一家公司的氣質,在品牌創立之初,“宛玉”便把錨點聚焦於精湛的傳統制瓷工藝,以此爲基礎,專研中國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的關係,製作有中國趣味的陶瓷。

“無名系列”便誕生於此,製作的全是滿載歷史的經典器物。其中以復刻明代成化經典官窯陶瓷爲主線,仿成化年間的青花將軍罐便是其中之一。

陶瓷作爲價值無法被估量的藝術品,常常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乍一眼看去差不多的陶瓷,細看起來全是門道,胎骨、釉水、畫工、火候……制瓷72道工序中的每道工序,都包裹着無數的信息。

一旦發現胎骨細潤晶瑩、釉色純淨清澈、筆調瀟灑自如、器韻飽滿的器物時,往往會競價購買。因爲陶瓷易買,而值得收藏的陶瓷不易得。


復興中國陶瓷審美價值

什麼樣的陶瓷才值得收藏?

這恐怕是陶瓷愛好者最想知道的問題之一。

陶瓷包含的信息太多,就像一顆洋蔥一樣,需要層層抽絲撥繭。

瓷土、工藝、精氣神一個都不能少,如果再往裏繼續深一層探究的話,可能要探究到燒窯時溫度的精準調節、釉水裏懸浮的顆粒點。

要把這些融會貫通,不上手感受陶瓷是行不通的。

景德鎮的官窯陶瓷,曾經代表了世界級的審美,無數人垂涎。西方商人馬可波羅在1271年——1295年旅居亞洲期間的敘述中,就寫到“在那個省有一個城市叫(景德鎮),那裏生產世界上最美的杯子。“

所有人都知曉這點,然而要傳承官窯瓷的精髓,卻只有少數願意下苦工夫的人可以做到。

之於陶瓷,制瓷工藝是骨架,歷史、文化與美學是血肉。

從兒時起耳濡目染陶瓷製作到後來自創品牌,江歆無數次穿行於景德鎮的弄堂之間,尋找隱匿的傳統制瓷高手,探究器型中的每一根線條;很多次翻山越嶺,走進深山老林,潛入原礦開採地,帶回優質的瓷土釉料;行走於海內外博物館,參研古陶瓷的精氣神。

瑤裏深山的麻倉土,永樂甜白配方所需的礦料、樂平坡塘青料,寶石料彩 、陳年礬紅這些成化瓷中非常珍貴的原料,進入了宛玉的材料體系中。

江歆珍視這些來之不及的原料,以古法工藝製作。以“腳踩泥”古法制作精製胎泥,將平等青青料,手工研磨過篩,請景德鎮頂尖手藝人完成繪畫,由擁有15年以上經驗的匠人填色,再入松木柴窯燒製。出品的每一件陶瓷都精細萬分。

江歆把這不可多得的系列,命名爲“無名”,承載了幾代人的積累,以及完成作品每道工序的匠人的共同努力。無名爲名,匠心不滅。致敬這些籍籍無名的歷代匠人們。

作爲新晉瓷品牌,無名一出場就站在了仿古工藝頂端,把原本只流通於古玩圈的工藝絕活用於當代瓷器之上。

復刻天字罐、宮碗、雞缸杯、三秋杯等名品均爲限量出品, 二級市場已經出現溢價幾倍收入的情況。


無名致敬成化

無名系列是現今復刻成化官窯最接近的一個系列,配方材料沿用古法,肉眼可見近乎無差。

明一代,續接宋之文脈,文氣也流淌到日用之物。名瓷衆多,永樂創甜白,宣德創五彩,爲成化鬥彩的輝煌奠定基礎,大大拓展了陶瓷品類。

所有陶瓷愛好者都知道的一個信息,2014年,明成化雞缸杯拍出了2.8億元。

爲何一隻小小的酒杯可以拍出天價?

瓷器歷史上有句話“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因爲這兩朝是景德鎮御窯體系中最爲傑出的兩朝,無論從瓷器的品質、美學的高度、創新的難度 ,都是陶瓷史上難以企及。 雍正時的很多器物由雍正皇帝親自設計,其靈感也多來源於成化時的器物。

雞缸杯,從成化年間,就是一器難求“一杯值十萬錢”,從文人到帝王都爭相收藏。

成化三秋杯存世量更爲稀少,全世界博物館僅存兩隻,杯體薄如蟬翼,杯身描繪的是秋天鄉居野景。

成化陶瓷充滿神祕色彩,迴歸器物本身來看工藝,也許更清楚一些。

在陶瓷中有“造瓷首需煉泥,必以精純爲上”之說,也有“胎是骨,釉是肉”之說。

宛玉的無名系列延續古法配方,採用了瑤裏地區精選礦層泥料和瑤裏地區上層精品瓷石。

釉料延續了古法甜白釉配方,釉水細膩玉潤。

青花料採用了精選平等青青料,手工研磨過篩。嚴格按照成化材料的標題製作處理。

通過精研成化官窯瓷片,經過數百次試驗,還原了陳年老礬紅的配方。

參研明代器物的精氣神,要求制瓷師傅對線條的把握、泥坯厚薄過渡要準,稍稍控制不好,陶瓷燒出來便失了精神、垮掉了。

由頂尖畫瓷藝人將經典紋樣畫於素坯上,神韻俱佳。

用傳統的松木柴窯燒製,在燒製過程中,松油浸潤到瓷釉中,陶瓷油潤光潔、頗具風度。

承古創新   演繹陶瓷風度

在宛玉無名系列面市時,不只一個人問江歆:“年輕人做瓷器不是應該創新嗎?爲什麼還要去做古人做過的東西?”

“創新,這也是我初作瓷器之時的唯一方向,都說師古不泥古,但是通過陶瓷史的學習發現,歷朝歷代都有對前朝經典器的復刻,這種復刻是爲了創新而做的功課。 ”江歆說。

事實上,江歆對中國傳統制瓷手工藝的復甦以及文化遺產的傳承充滿激情。從2013年起,便開始聚焦陶瓷非遺傳承人及傳統手藝人,研習和解析景德鎮制瓷優秀傳統工藝。

在7年的時間裏,她意識到,要重新演繹陶瓷的風度,需要從兩方面齊頭並進,才能往前走。

一個是用盡辦法把原來的東西傳承下來;另外一個是一定要找到當代的意義,此時此刻怎麼去看這個東西。 

於是,在復刻的基礎上,承古創新出一些更適合當下使用的器物。

宛玉“無名”看似品牌年輕,但累積了幾代人的制瓷經驗及資源,實際上是在茶器具市場的降維競爭,這也就難怪一經推出便深受資深玩家羣體的追捧,春風、小雅藏家也大量收入無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