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參觀見學有感

(凌晨5點醒來,想着趁熱打鐵把近四天的參觀見學感悟整理出來)

小時候就聽說過紅旗渠,只是沒有機會一睹其風采。今年終於有機會到紅旗渠實地參觀見學,屬實興奮了許久。

此次紅旗渠參觀見學活動主要通過聽、看、走等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走進紅旗渠,感悟紅旗渠精神的偉大。一路下來,腦海裏出現最多的字樣是:了不起、不可思議、很震撼、太偉大了……

實地參觀紅旗渠

11月9日、10日兩天,我們先後參觀了紅旗渠精神紀念館、紅旗渠紅飄帶、紅旗渠主幹渠分水閘、紅旗渠青年洞。徒步紅旗渠大堤,實地體會修渠人的偉大和工程的不易。

        紅旗渠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林州與山西省平順縣境內。林州處於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偎依太行山。紅旗渠從山西平順縣濁漳河引水入林州,70多公里主幹渠穿越崇山峻嶺,像掛在山崖上的一條水長城,加上修建到全林州各個鄉鎮的配套工程,累計1500餘公里。相當於從哈爾濱到林州再到廣州的距離。主幹渠的70多公里中有20多公里在山西省平順縣境內,是紅旗渠的第一期工程,林州人跨省修渠,把濁漳河水截流,修建攔水壩,擡高水位,逼水上山,讓水順着水渠流進林州。

我們能夠實地參觀見學的其實只是其中一小段工程。但是跟着紅旗渠幹部學院的帶隊老師走在渠堤上,聽着老師的解說,邊走邊看,邊感受邊思考,已經強烈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我出生地是安陽市另外一個縣的農村。老家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從小沒有見過山。上了大學,走出農村才見到大山。此次參觀,穿梭與巍峨的雄偉的太行山中,看着“壁立千仞”的大山峭壁懸崖,層層疊疊的石英石,真的不由自主地感嘆,這種環境能修建一條拯救生命的水利工程,需要付出多少代價?需要怎麼樣的勇氣?需要什麼樣的帶頭人和需要什麼樣的一羣人?

紅旗渠堤壩不足兩米寬。因爲搞旅遊開發,兩邊都加了欄杆,遊人走在堤壩上安全了許多。紅旗渠溝槽寬的地方8米,至今水流無需動力驅動,全程自流。在曲曲彎彎的大山峭壁上,70多公里做到1:8000的落差,真的難以想象。也就是說,每8000米落差是1米。你能想象得出來,是一個叫路銀的老漢用水盆和水鴨子一次25米一步一步測量出來的嗎?

紅旗渠修建與1960年元宵節至1969年,前後10個年頭。我們大部分人應該從歷史書或者聽老一輩人哪裏瞭解過,三年自然災害的歷史。老人喜歡說五八年大旱災荒。修建紅旗渠正是開始於災害年月。喫飯都成問題的年代,沒有上級財政撥款,沒有先進的生產工具,沒有足夠的技術人員,靠着鋼釺、鐵錘、土炸藥,麻繩、推車、跳筐,這些最原始的生產工具,30萬人戰天鬥地,硬生生地在懸崖峭壁上扣出一條水長城。

青年洞是有300個青年組成的青年突擊隊修建而成。在百日休整的大政策下,絕大部分修渠人撤下回家休整,收拾農田,留下300名青年,搶時間一錘一錘地修通了青年洞,也是主幹渠的咽喉工程。

青年洞也是衆多國內外領導人、遊客參觀受教育的地方。青年洞旁的山崖上“山碑”兩個大字更是詮釋了紅旗渠的偉大,山就是一座碑,碑就是一座山。

聆聽紅旗渠故事

一路上,帶隊老師講述了很多修建紅旗渠的過往和紅旗渠對林州人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室裏,授課老師回顧了很多感人肺腑的經典人物故事和紅旗渠精神的由來與傳承;屏幕前,一幕幕震撼心靈地話劇,一段段沒有修飾卻讓人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淚灑雙頰的對話震顫着我不夠強大的內心。

(11月13日,在返程的車上,繼續寫學習感悟)

如果只是用雙眼去看,用腳步丈量紅旗渠,真的不一定能夠有太深的感悟。好在課程安排有帶隊老師的解說,有視頻觀看,有教授講解,才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瞭解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幫助我們穿越到過去修渠的那段歷史,像是一個參與者感同身受地感悟那段偉大的歲月,真正理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所蘊藏的寶貴力量。

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不過30出頭,下決心要從根本上解決林縣人缺水的問題,這得多大的魄力和勇氣?爲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就有這種氣概和擔當。我相信很多領導幹部都有給老百姓幹實事的願望。但是不圖名不圖利,一心爲民,大公無私,思想幹淨純粹並非每一個領導幹部都能做到。我認爲,楊貴等領導同志做到了。

修渠十年間,除了工程難度大,還要面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的壓力。想想這樣生活十年得多少壓力和痛苦?話劇《紅旗渠》裏有一段,楊貴書記送董昌有副縣長去山西時,兩人有一段對話,楊貴好像內心壓抑了許久就要爆發出來一樣,說着說着就哭起來的。在觀看中央電視臺對白髮蒼蒼的楊貴採訪時,有一段也看得出楊貴雙眼飽含淚水。每一個內心長期壓抑過的人都會理解那種感受。每個人都有強大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真正的強者,真正有擔當的黨員,會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不管多大困難,都能咬着牙堅持下去,發泄完了,眼淚一抹,跟沒事兒人一樣,繼續前行。這可能就是那個時代領導幹部的擔當和精神信仰吧。

副縣長馬有金是修建紅旗渠的第三任指揮長,9年之間除了母親去世當天回家料理了後事之外,一直喫住在工地上,真是把責任看得比命重要的人。在紅旗渠紀念館有一個炸藥箱是馬有金的私人用品,那是他住在工地上存放個人衣物的“傢俱”。箱子上貼着一張收據,證明這是他自己掏錢買下來的。在工地上,所有東西都是公家的,任何人不能佔小便宜。即使指揮長也不能不出錢就佔用一個箱子。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來紅旗渠參觀時,曾經在存放馬有金用過的木箱的櫥窗前佇立很久,對這樣的幹部很是尊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