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是“喫人”文化,戴震說他“以理殺人”,朱熹錯了嗎? 1、戴震眼裏的“以理殺人” 2、魯迅眼裏的“喫人文化” 3、朱熹錯了嗎?

文|顏小二述哲文

朱熹是宋代大儒,他對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也屬於後世爭議頗多的一個人。

要說他被批評得厲害的理論,當屬於“存天理,滅人慾”。

比如清朝的戴震說朱熹“以理殺人”。

而魯迅似乎受到了戴震的啓發,將“殺人”換了一個更能吸引人們眼球、引起人們反思的詞語“喫人”。

朱熹真的“錯”了嗎?一代大儒一生的學術成就竟然“錯”成這樣?

顏小二還是那句話,朱熹有朱熹的立場和背景,而戴震以及魯迅,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之下,亦有各自的立場。

與其說他們在批判朱熹,還不如說,他們在批判朱熹那被有心人“利用”了的學說。

爲什麼這麼說?請繼續往下看。

1、戴震眼裏的“以理殺人”

關於“以理殺人”,我們在《與某書》中可以看到相關議論:

“酷史以法殺人,後儒以理殺人,浸浸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獎。”

戴震的這一議論相當經典,也相對深刻。法本是用來保護百姓,但是到了“有心人”手裏,成了維護自己利益的“武器”,甚至本末倒置,爲了“殺伐”和“懲罰”而存在。

同理,朱熹的“理”,被有心人“利用”,捨棄了其理論內核的修養,僵化套用其外在形式。於是,“尊者以理責卑,長者以理責幼,貴者以理貨賤”,這種情況類似“道德綁架”,本末倒置。

於此戴震高喊“以理殺人”。

他批評以朱熹爲首的“存天理、滅人性”等理論是“以理殺人”。

有人說,戴震的這種批判源於其對程朱理學的“錯誤理解”,顏小二覺得,或許戴震並不是在批判朱熹本人,而是那後人嘴裏早已失了二程、朱熹本意的“程朱理學”。

2、魯迅眼裏的“喫人文化”

魯迅的文筆,尖銳、犀利,還一針見血,在舊社會與新社會交替的時期,擁有新思想的魯迅看到舊社會下,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束縛。

於是,他寫出了一篇篇看似荒唐,卻一語中的的文章,其中,引起較大轟動的當屬《狂人日記》。

在《狂人日記》說,他說: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喫人’!”

魯迅批判的是“仁義道德”?那麼一個沒有仁,沒有義,沒有道德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他批判的東西,與戴震或許一樣,是“殺人”“理”。

這種東西以“禮教”爲載體,打着“仁義禮智”的“幌子”,以“爲你好”爲口號,束縛人們、麻痹人們、甚至“喫人殺人”。

魯迅眼裏的“喫人文化”,於顏小二看來,亦是被後世有心人僵化運用後的“宋明理學”。

3、朱熹錯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有人覺得難讀,也確實難讀,畢竟許多時候,中國先哲的一句話,後人可以作多種解讀。

不同境界的人,看到同一句話理解就不一樣。

比如,一片落葉,在小孩眼裏是落葉。

一片落葉,在老人眼裏象徵着衰老。

同樣是一片落葉,到了莊子這樣的先哲眼裏,是迴歸自然的“大好事”。

同理,朱熹以“存天理,滅人慾”爲代表的理學思想,被戴震說可以“殺人”,被魯迅說是“喫人文化”,朱熹錯了嗎?

理論這種東西,可以用來修養心性,也可以被有心人利用,作爲“將個人私慾合法化”的掩飾。

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從存粹的心性修養上來說,是有其合理性的。

因爲朱熹對其作過解釋,他說: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即是天理,求美味者,人慾也。”

於此,我們不難看出,朱熹認爲,人餓了要喫、渴了要喝水、男女婚嫁,這是欲,是天理;而貪求美味,則是帶有私利的“人慾”。

朱熹本意,是剔除“帶有私利的人慾”,說得再通俗一點,朱熹在反對“貪婪”。

後世束縛世人的禮教壓迫,尤其是對女性的壓迫,如裹小腳等,其實是放大了朱熹前面的“天理”,並趨於迴避朱熹重點批判的“過度私慾”。

對於“天”,我們有多種解釋,一種是物質之天,即大自然意義中的天,一種是“人格神”、擁有意志的天。

於此,有心者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維護自己的利益,借用大儒朱熹的理論,放大“存天理”,僵化“滅人慾”,以“天理”爲“意志之天”的“意志”。

這個“意志”自然不是天的,而是“掌權者”的。

這個人慾,也不是朱熹原意中的“過度私慾”,“不知是真不懂,還是裝不懂”,少數人開始“望文生義”、“偷換概念”,將人的合理慾望視作“不正當”的慾望,並加以束縛,以至於演變成後世魯迅眼裏的“奴性”、“麻木”、“喫人文化”。

那麼,各位覺得,朱熹錯了嗎?

但在顏小二心裏,錯的,哪裏是朱熹,而是後世“操縱”朱熹的人。

參考:《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與某書》-戴震、《狂人日記》-魯迅、《魯迅說中國文化就是“喫人”的文化 | 北京大學王守常教授》等。

本文爲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佈,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爲,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