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狂亦俠亦溫文——讀《陶淵明傳》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多言,他的詩作也讀過不少。但陶淵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難道他僅僅只是一個躬耕隴畝的隱士嗎?錢志熙的《陶淵明傳》爲我們刻畫了一個更爲立體而豐滿的陶淵明形象。

     錢志熙,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看其作品大多涉及魏晉時期的內容。他的這本《陶淵明傳》以陶淵明的詩作作爲主要考證與寫作素材,參照同時期的其他作品作爲輔助材料。全書以27個篇章對陶淵明的生平、思想及作品做了介紹。個人認爲這27個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生經歷,從第1章到第17章;第二部分是人際交往,從第18章到第22章;第三部分是作品價值,從第23章到第27章。

     對陶淵明有所瞭解的人都覺得他是一個隱士,但實際上他也是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人。“學而優則仕。”古代士子讀書的目的,就是想有一番作爲,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是他曾經的夢想。青春年少的他也曾懷有雄心壯志,他也希望像他的祖上陶侃那樣,爲家族爭得榮耀。“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他渴望成爲一個仗劍江湖的俠客。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他歸隱後,讀《穆天子傳》《山海經》等作品時所寫的詩作,也大量流露出自己的仙俠之思。但是他只能在回憶中感受狂與俠的美好。“靜極思動。”這或許是人的本能。

     只可惜他時運不濟。祖上陶侃出身寒門,靠積累軍功進入氏族行列。但在當時的門閥制度下,他們身上依然刻有寒門的印記。加上父輩時家道衰落,到陶淵明時,已經完全進入寒門行列,有時甚至食不果腹。在他很多的詩作中,他也並沒有迴避他的這種身份。所以在仕途上,他無法做到“取家清貴,平流進取”的順達。雖然他後來也曾因爲生活所迫,到桓溫和劉宋開國皇帝劉裕那裏做過幕府,但他內心與秉性的清高與孤傲決定他的這段爲官生涯並不開心。“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這“塵網”就足見他內心的高潔與所流露的歸隱之志。最終他選擇了歸隱山林。

    不難看出陶淵明經歷了被排斥到被動歸隱之路,但他卻主動接受了這樣的被動歸隱,實現了歸隱之後個人精神的自我超越。歸隱與田園就成爲陶淵明生命的兩大主題,也成爲陶淵明個人的標誌性符號。

    陶淵明是一個精神世界極爲豐富的人,“閒靜少言,不慕榮利”的個性一是天生,二或許是源於他的外公一家的影響。外公孟嘉,尤其是他的外叔祖孟陋是當時的清望名士的代表,以隱德著稱,且“謙以自牧”,不僅逃位,而且逃名。外祖父家在精神氣質上帶給陶淵明極大的影響。從青少年時期的亦耕亦讀,到出仕之後,仍不肯以“文字事人”,到最終的歸隱山林,他要保有的就是“養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的真心。所以他一生“學非稱師”,只爲自己的心去學習。一生酷愛讀書,卻極少做注做解,一生爲自己的心讀書。“好讀書,不求甚解”,他一生無所不覽,終生愛書不倦。把自己的真率的性格寓於田園詩作之中,把自己畢生的理想放在讀書之中,“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魏晉時期由於長期的社會動亂,在文學上形成了一種對生死的主題思考,往往感嘆生命苦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詩作表現出對生命短暫的焦慮。陶淵明作爲一介凡人,自然也看重生死。“人生若寄,憔悴有時。”“日月有環周,,我去不再陽。”但是他沒有陷入單純的憂生情緒,而是有意識的思考,建立自己的生命哲學。“居常以待終。“他以一種樂觀平靜的心態等待死亡的來。尤其是在他50歲之後寫的《形影神》組詩,更是破除了因爲認識不到生命真相而憂生的情緒。

      陶淵明的一生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少年癡狂與俠氣,但更多的是歸隱田園的平靜與溫和。他的隱居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精神的沉澱與超越。所以他的田園詩雖然是樸素的敘述,樸實無華的風格,但卻有着永恆的審美價值,這是因爲他的詩歌流露的感情是與人性的高度契合,是對人性的自覺反思。

”以物觀物而不牽於物,吟詠性情而不累於情。“這或許就是對陶淵明詩的哲學,人生哲學最好的概括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