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無知,勒到孩子脖子上

前兩天,一則新聞實在讓人痛心。

湖南一名剛滿月的女嬰,在外婆和母親的監護下,在家中戴脖圈游泳。父親回家時,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就立馬送醫院治療,但因缺氧時間過長,女嬰最終不幸去世。

這樣的悲劇,誰都不願看到,但同時也給年輕的新手爸媽敲響了警鐘。


01、新式育兒,未必合適

近幾年,嬰兒游泳在國內十分流行。常常能在各種社交媒體,看到寶爸寶媽曬出帶着寶寶去游泳的照片和視頻。

寶寶的小手小腳在水裏撲騰,一個小生命散發着無限活力,實在是惹人喜愛。

同時,游泳能給寶寶生長髮育帶來的益處,也促使很多父母帶着寶寶去游泳。

去世女嬰的媽媽,想必也是希望在家陪伴孩子的同時,能夠通過游泳讓孩子更好成長。

原本是一件兩全其美的事,可爲什麼轉眼間就成了悲劇呢?

我想,主要是因爲缺乏對嬰兒游泳的認知造成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相比於成年人,嬰兒的氣道是非常脆弱的。

一個小小的游泳脖圈,成年人看來,是對嬰兒游泳的最好保護,而對嬰兒來說,就是潛在的【殺人工具】。

嬰兒頭大頸短,頸部肌肉還處於發育階段,如果體位不當,就有可能阻塞呼吸道。咽部相對狹小且垂直,如果在游泳過程中,不小心嗆到水,極有可能被口腔分泌物糊住咽喉。

嬰兒在水中活動時,脖圈會反覆摩擦和壓迫,存在壓迫氣管的可能。此外,如果使用脖圈不當,會導致"乾性溺水"。

例如,父母爲了讓浮力更大,就把脖圈的氣充得很足,這樣就會干擾到孩子胸腔膈肌運動,在極端情況下,導致反射性喉頭痙攣、聲門關閉導致"乾性溺水'。

此外,嬰兒在游泳時,脖子成了全身重量的唯一受力點,這對孩子脆弱的頸椎來說,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而反觀國外的嬰兒游泳,他們極少使用脖圈,而是通過專業的工作人員陪同和使用其他的浮力工具,達到鍛鍊的目的。

所以,如果要帶寶寶去游泳,一定要選擇正規的機構或者醫院,在專業人士的監督指導下,才能把危險降到最低。

不要輕易在家嘗試,不要對自己的認知盲目自信,有時候你的無知,比脖圈更可怕。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其他更安全的方式,達到鍛鍊孩子的目的。

照鏡子:讓孩子趴着,前面放一面安全鏡。寶寶會被鏡子吸引,在玩耍的過程中,自然就鍛鍊了頸部肌肉。

踢枕頭:讓孩子平躺,在它雙腳能踢到的地方,舉一個枕頭。引導孩子去踢枕頭,踢到時,就表揚。寶寶一旦明白怎麼做後,就會樂此不疲。這個遊戲能夠很好鍛鍊寶寶的眼腳協調性,爲將來學走路避開障礙物打下基礎。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時髦新潮的育兒方法很多,但我們需要從寶寶各年齡段的需求出發,用最安全的方式,爲寶寶的成長提供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緊跟潮流。


02、科學育兒,未必科學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4月份,一個新手媽媽讓3個月寶寶練習趴睡而窒息死亡的新聞。

這位新手媽媽,爲了培養孩子獨立入睡的能力,通過付費去學習所謂的"科學育兒"的方式。

在訓練的過程中,寶寶的睡姿從仰睡變成了趴睡,並且大哭不止。

這位媽媽並沒有第一時間去安撫孩子,反而是一邊看着監控畫面,一邊在羣裏尋求科學指導。


最終,孩子咳血、悶死在了嬰兒牀上。


一個媽媽的無知和對科學育兒的盲目崇拜,斷送了一個鮮活的小生命,這其中固有有不良機構的責任,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缺乏正確的判斷力。

全社會都在提倡科學育兒,各類相關的文章、付費課程、培訓層出不窮,這其中固然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但同樣有着潛在的危險。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不同個體就會有需求的差異性。

科學育兒不是讓科學來養育孩子,而是用科學依據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養育孩子。

養育孩子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辯證的過程,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不斷迭代更新。

對寶寶來說,除來睡,喫就是最重要的了,很多寶媽都會爲寶寶去學習營養膳食、輔餐的知識。

但是育兒不是1+1=2這樣的一成不變。

例如美國兒科學會教育百科的不同版本里,有些觀念就是相悖的。


我們可以看到,從第4版到第5版,書中的結論就完全相反。這樣的變化,可能在科學育兒的各個方面都有發生。

應對這些變化,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盲目崇拜。

對待每一個育兒觀點,我們要儘可能多的去學習,讓科學知識爲我們提供判斷依據,不放大正面益處,不忽略反面危險,這纔是科學的育兒


03、遺傳育兒,未必省心

這兩天,有關孩子的新聞挺多,都是讓人痛心的事。

在廣東,一個7歲男孩遭父親菸頭燙致滿身傷疤,雙手感染壞死可能需要截肢。


當網友紛紛指責父親虐待孩子的時,孩子的母親出來發聲,網上也有一段採訪的音頻。

音頻中,孩子母親表示,孩子父親啓示挺疼愛孩子,家裏三個孩子父親都沒有區別對待。

只是男孩從老家帶到自己身邊後,孩子太調皮,父親就忍不住會打他。

可能很網友會說:調皮就好好教育啊,爲什麼要打他、有菸頭燙他。

其實,打孩子,就是這個父親的教育方式。而這個教育方式,一般都是遺傳自上一代。

古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老一輩的教育方式,必然有體罰這一項。可以說,孩子父親的童年,必然也是在父親的打罵下長大的。

而隨着自己成熟,不再調皮,潛意識裏覺得當年父親的管教有效,於是,體罰這個教育方式又遺傳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很多人覺得孩子不調皮不聽話,打一頓就完事,孩子不敢反抗了,讓他幹嘛就幹嘛。

這樣的方式,看似可以快速解決問題,但實際上指標不治本。

如果體罰能達到教育效果,男童也不用面臨截肢,身上許許多多的傷疤不僅代表着許多次的體罰,同時也代表了孩子內心極度的反抗。

我們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捱過打,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在潛移默化中,留在了我們的認知裏面

如果我們不改變這樣的認知,那當我們面臨和孩子的衝突時,也可能就"路見不平一身吼,該出手時就出手了"。

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人性的弱點》的作者,戴爾卡耐基在小時候就是小鎮上公認的壞孩子。


當他9歲時,父親娶了他的繼母,父親向繼母介紹道: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郡最壞的孩子。

沒想到繼母走到卡耐基面前,捧着他的臉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郡最壞的孩子,而是最聰明的、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枕的地方的男孩。

繼母的這話,感動了卡耐基,繼母的教育也成就了後來的卡耐基。

對於調皮、不聽話的孩子,父母應該是一個"律師",而不是一個"法官"。

不要想法官那樣直接給孩子"定罪",實施懲罰。而是應該像律師那樣,讓孩子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力,引導孩子去發泄自己的情緒。

對於孩子有好的想法但做了壞事,就需要引導;對於孩子的壞行爲,可以採用懲戒的方式,而不是體罰的方式。

如讓孩子在固定的隱蔽的角落反醒,不傷及自尊,但又認識錯誤;取消觀看動畫片的時間,讓他明白犯錯需要付出代價;以家務勞動代替體罰,完成家務後給予表揚,讓他明白正確的行爲能夠得到讚揚。

如果我們的認知在不斷更新,那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能不斷更新,而不會只停留在遺傳的教育方式上,望"孩"興嘆。

04、寫在最後

養育孩子,我們都不是專家,可能在爲人父母之前,我們對此領域一無所知。

暫時的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自信又盲目地把這種無知勒在了孩子的脖子上,自以爲能夠讓孩子正常成長,殊不知是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的認知也當逐步更新,只有讓認知進步的速度趕上孩子成長的速度,我們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望我們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