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你的无知,勒到孩子脖子上

前两天,一则新闻实在让人痛心。

湖南一名刚满月的女婴,在外婆和母亲的监护下,在家中戴脖圈游泳。父亲回家时,发现孩子脸色苍白,不哭不动,就立马送医院治疗,但因缺氧时间过长,女婴最终不幸去世。

这样的悲剧,谁都不愿看到,但同时也给年轻的新手爸妈敲响了警钟。


01、新式育儿,未必合适

近几年,婴儿游泳在国内十分流行。常常能在各种社交媒体,看到宝爸宝妈晒出带着宝宝去游泳的照片和视频。

宝宝的小手小脚在水里扑腾,一个小生命散发着无限活力,实在是惹人喜爱。

同时,游泳能给宝宝生长发育带来的益处,也促使很多父母带着宝宝去游泳。

去世女婴的妈妈,想必也是希望在家陪伴孩子的同时,能够通过游泳让孩子更好成长。

原本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可为什么转眼间就成了悲剧呢?

我想,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婴儿游泳的认知造成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相比于成年人,婴儿的气道是非常脆弱的。

一个小小的游泳脖圈,成年人看来,是对婴儿游泳的最好保护,而对婴儿来说,就是潜在的【杀人工具】。

婴儿头大颈短,颈部肌肉还处于发育阶段,如果体位不当,就有可能阻塞呼吸道。咽部相对狭小且垂直,如果在游泳过程中,不小心呛到水,极有可能被口腔分泌物糊住咽喉。

婴儿在水中活动时,脖圈会反复摩擦和压迫,存在压迫气管的可能。此外,如果使用脖圈不当,会导致"干性溺水"。

例如,父母为了让浮力更大,就把脖圈的气充得很足,这样就会干扰到孩子胸腔膈肌运动,在极端情况下,导致反射性喉头痉挛、声门关闭导致"干性溺水'。

此外,婴儿在游泳时,脖子成了全身重量的唯一受力点,这对孩子脆弱的颈椎来说,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而反观国外的婴儿游泳,他们极少使用脖圈,而是通过专业的工作人员陪同和使用其他的浮力工具,达到锻炼的目的。

所以,如果要带宝宝去游泳,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或者医院,在专业人士的监督指导下,才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不要轻易在家尝试,不要对自己的认知盲目自信,有时候你的无知,比脖圈更可怕。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更安全的方式,达到锻炼孩子的目的。

照镜子:让孩子趴着,前面放一面安全镜。宝宝会被镜子吸引,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然就锻炼了颈部肌肉。

踢枕头:让孩子平躺,在它双脚能踢到的地方,举一个枕头。引导孩子去踢枕头,踢到时,就表扬。宝宝一旦明白怎么做后,就会乐此不疲。这个游戏能够很好锻炼宝宝的眼脚协调性,为将来学走路避开障碍物打下基础。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时髦新潮的育儿方法很多,但我们需要从宝宝各年龄段的需求出发,用最安全的方式,为宝宝的成长提供帮助,而不是一味的紧跟潮流。


02、科学育儿,未必科学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4月份,一个新手妈妈让3个月宝宝练习趴睡而窒息死亡的新闻。

这位新手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独立入睡的能力,通过付费去学习所谓的"科学育儿"的方式。

在训练的过程中,宝宝的睡姿从仰睡变成了趴睡,并且大哭不止。

这位妈妈并没有第一时间去安抚孩子,反而是一边看着监控画面,一边在群里寻求科学指导。


最终,孩子咳血、闷死在了婴儿床上。


一个妈妈的无知和对科学育儿的盲目崇拜,断送了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这其中固有有不良机构的责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全社会都在提倡科学育儿,各类相关的文章、付费课程、培训层出不穷,这其中固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同样有着潜在的危险。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不同个体就会有需求的差异性。

科学育儿不是让科学来养育孩子,而是用科学依据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养育孩子。

养育孩子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辩证的过程,不能照搬照抄,需要不断迭代更新。

对宝宝来说,除来睡,吃就是最重要的了,很多宝妈都会为宝宝去学习营养膳食、辅餐的知识。

但是育儿不是1+1=2这样的一成不变。

例如美国儿科学会教育百科的不同版本里,有些观念就是相悖的。


我们可以看到,从第4版到第5版,书中的结论就完全相反。这样的变化,可能在科学育儿的各个方面都有发生。

应对这些变化,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盲目崇拜。

对待每一个育儿观点,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学习,让科学知识为我们提供判断依据,不放大正面益处,不忽略反面危险,这才是科学的育儿


03、遗传育儿,未必省心

这两天,有关孩子的新闻挺多,都是让人痛心的事。

在广东,一个7岁男孩遭父亲烟头烫致满身伤疤,双手感染坏死可能需要截肢。


当网友纷纷指责父亲虐待孩子的时,孩子的母亲出来发声,网上也有一段采访的音频。

音频中,孩子母亲表示,孩子父亲启示挺疼爱孩子,家里三个孩子父亲都没有区别对待。

只是男孩从老家带到自己身边后,孩子太调皮,父亲就忍不住会打他。

可能很网友会说:调皮就好好教育啊,为什么要打他、有烟头烫他。

其实,打孩子,就是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而这个教育方式,一般都是遗传自上一代。

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老一辈的教育方式,必然有体罚这一项。可以说,孩子父亲的童年,必然也是在父亲的打骂下长大的。

而随着自己成熟,不再调皮,潜意识里觉得当年父亲的管教有效,于是,体罚这个教育方式又遗传到了自己孩子身上。

很多人觉得孩子不调皮不听话,打一顿就完事,孩子不敢反抗了,让他干嘛就干嘛。

这样的方式,看似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指标不治本。

如果体罚能达到教育效果,男童也不用面临截肢,身上许许多多的伤疤不仅代表着许多次的体罚,同时也代表了孩子内心极度的反抗。

我们从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挨过打,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留在了我们的认知里面

如果我们不改变这样的认知,那当我们面临和孩子的冲突时,也可能就"路见不平一身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现代成人教育之父、《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戴尔卡耐基在小时候就是小镇上公认的坏孩子。


当他9岁时,父亲娶了他的继母,父亲向继母介绍道: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孩子。

没想到继母走到卡耐基面前,捧着他的脸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枕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的这话,感动了卡耐基,继母的教育也成就了后来的卡耐基。

对于调皮、不听话的孩子,父母应该是一个"律师",而不是一个"法官"。

不要想法官那样直接给孩子"定罪",实施惩罚。而是应该像律师那样,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力,引导孩子去发泄自己的情绪。

对于孩子有好的想法但做了坏事,就需要引导;对于孩子的坏行为,可以采用惩戒的方式,而不是体罚的方式。

如让孩子在固定的隐蔽的角落反醒,不伤及自尊,但又认识错误;取消观看动画片的时间,让他明白犯错需要付出代价;以家务劳动代替体罚,完成家务后给予表扬,让他明白正确的行为能够得到赞扬。

如果我们的认知在不断更新,那对于孩子的教育,也能不断更新,而不会只停留在遗传的教育方式上,望"孩"兴叹。

04、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我们都不是专家,可能在为人父母之前,我们对此领域一无所知。

暂时的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信又盲目地把这种无知勒在了孩子的脖子上,自以为能够让孩子正常成长,殊不知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的认知也当逐步更新,只有让认知进步的速度赶上孩子成长的速度,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望我们共勉。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