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明相”-禪月畫派展覽第一回暨禪月畫派研討會

         由宜春市畫院和北京百安書院聯合主辦的“指月明相”-禪月畫派展覽第一回暨禪月畫派研討會於2020年11月7日在江西省宜春市文化藝術中心宜春市畫院隆重召開。此次參展畫家有劉貞麟、張瀚文、如庵、田子微、許若煒、高培國、何彬、張春漢、劉建國、鍾瓊、易鐵鳳、周煉、鄧藝、曾斌、周小華等涵蓋北京、南昌、長沙、武漢、廣東和宜春本地畫家共計15人,展出國畫作品包括花鳥、山水、人物90餘幅。

主辦單位:宜春市畫院 百安書院

學術指導:霍春陽

學術主持:劉貞麟

協辦單位:

霍春陽傳統藝術研究會

榮寶齋(呼和浩特)分店

宜春市文化藝術中心

武漢貝貝卿教育集團

長沙市古潙畫院

學術支持:

宜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宜春市黨史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宜春市美術家協會 

宜春市書法家協會

支持媒體:雅昌、今日頭條、騰訊新聞、天天快報、搜狐、宜春日報、宜春新聞網、宜春在線、

策展人:  田子微

 “指月明相”

禪月畫派展覽第一回

        宜春是禪宗聖地。大興禪宗道場的馬祖道一歸真于靖安寶峯寺,創建禪宗戒律的百丈懷海住持於奉新百丈山。禪宗“一花五葉”,臨濟宗萌芽於宜豐黃檗,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潙仰宗落果於袁州仰山。五百里禪宗祖庭、雲蒸霞蔚,蔚爲大觀。禪宗從南北朝時的濫觴,到唐宋時期的勃興,對中國畫的影響非常深刻,正如東坡所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可以說是禪畫的始祖,後來影響到宋代的石恪、梁楷、法常及後來的八大山人、弘一法師等等。

        歷史上,江西這塊土壤上誕育了很多宗師級大家。臨濟宗楊岐派法脈下南宋的法常和“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都是受禪文化影響的繪畫宗師。南宋的揚無咎,生於宜春樟樹市,所作《四梅圖》可謂中國禪畫的極品。另外,近現代的陶博吾、龔槐陂、傅抱石等或生於斯或成長於斯,對於後世畫者,都是珍貴的財富。因而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和繪畫,成爲我們的使命。

        借古開今,守正創新。在中國,每一次文化的興盛,都是與復古有關係的。從孔子、韓愈、蘇軾、趙孟頫到清代碑學興起,莫不如是。這裏的古意是一種萬古不變的精神,在繪畫中就是樸素、正解、簡約的形式與內涵。

禪月畫派

學術研討會

         本次展覽就是圍繞兩個宗師級的畫家宋代的法常和清代的八大山人作爲研究和學習對象進行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與寫意精神的探討與思考。

禪月畫派發起人劉貞麟:

        自2013年始我多次來宜春,在宜春市畫院搞中國畫教學,在這裏需要有一個在學術上具有地方特色、中國文化特徵的學術團體,所以“禪月畫派”也應運而生。

         禪月的寓意,月是指宜春的明月山和月亮文化;禪則代表着在全世界都具有影響的禪文化。禪宗,是中國佛教本土化的顯著成果,而宜春又是禪宗祖庭最爲密集的地方,放諸全國都是具有獨一性的。

         我們有幸在歷代祖師大德雲集的地方瞻仰、學習,希望能通過自己所擅的書畫在這裏做點實事,把宜春文化發揚起來,進一步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學者參與。而且我認爲文化的重要性還應在藝術之前。通過這樣文化、藝術的交流互動,使禪月畫派的發展更具有高度和可持續性。

        此次展覽緣起於兩年前在宜春的一次研討會,通過宜春市畫院的積極推動,經一年的籌備,才能促使今日的展覽得以圓滿。

        雖然目前的展覽還處於一個稚嫩的階段,但是這次展覽的意義不在於藝術上水準的高低,它的意義在於我們邁開了實質性的一步。邀請各方人士,包括各位領導、學者、專家、同學參與展覽中來,就已經成功了。當然,禪月畫派未來的路還很長,我們也相信之後的一屆會比一屆的水平更高。

宜春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密:

         禪來自印度的佛教,而佛教又是來自於更爲古老的婆羅門教。我概括禪爲三個概念,分別爲“守靜”、“喫素”和“不爭”。而婆羅門的守靜,靜下來傾聽天神的聲音;而達摩傳入中國的禪,是靜下來聽自己發自原始、本能的聲音。所以自達摩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經過我們宜春的馬祖道一、懷海進一步發展,把禪變成了無處不在的生活禪。

        佛教講四大皆空,“四大”是地、水、火、風,它包括了宇宙萬物,並最後集中到萬物之靈的人類身上。土就是人的軀體;水就是人類身上流動的血液、汗水;火是人本身的溫度,沒有火就沒有生命的能量;風是宇宙天地間的呼吸轉化爲人的呼吸。

        所謂“空”,是說它又存在又不存在。存在是存在於萬物的相;說不存在,是指脫離了相,它就無所依存。

        在唐宋之後的生活禪,是指生活中處處可修禪。如用藝術去表現的話,其實就是表現它的相。比如我剛剛看了劉老師畫的魚和另一幅魚就不一樣,劉老師的魚畫得更空靈,是對魚理解後的所延伸出來的靈感和變異,這種變異可以讓人想象和思考。

        大自然所產生的魚蟲鳥獸,雖沒有感情性格,但是經過畫家本人的再創造,就把畫家本身的個性、想象、感情和時代的氛圍融入於萬物中去。就像齊白石畫的蝦,比我們日常中見的蝦更靈動,更打動人心。

        我的理解,這個作品吸引了你,當你在觀賞它的時候,進入內心的平靜,進而體悟作家的感情、性格等等,這種靜思是藝術賦予的審美和愉悅,從而獲得一種極其個性化的體悟,這種體悟就是生活禪。

        禪修的目的就是要安靜地傾聽世界的聲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傾聽萬物萬相變化的聲音,當然也要傾聽藝術家內心表現出來的聲音。所以我認爲禪月畫派是很有創意,禪月的藝術天地大有前景。


宜春市黨史地方誌工作辦公室主任鮑焱

         禪和月兩者是一體的,禪是代表智慧、安靜和禪定。《指月錄》也是佛教的主要著作,宜春同時也是月亮之都。所以“禪月”中的“月”,無論是指月亮之都、還是指禪宗裏的月都是講得通的,這兩者是相融、吻合的。

         宜春是禪宗聖地,禪文化資源極爲豐富,所以禪月畫派的誕生不是個人所想出來的,也不是巧合跟偶然,這是歷史的選擇和必然。

        宋朝之後,禪宗越來越與本土文化融合,中國化的佛教與中國文化碰撞到一起,就有了詩僧、藝僧,包括揚無咎號逃禪老人,雖然不知道他是不是佛教徒,但是“逃禪”就與禪宗發生了關係。包括八大山人,也是從小受皇室儒家教育的。

        所以辯證地看,任何一個畫家,尤其是中國畫家,一定要在中國文化的海洋中浸潤。齊白石老人也說,他自己的畢生成就最高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這體現了他對中國文化的尊重,陸游所謂:“功夫在詩外”,畫家亦是如此。決定一個畫家是畫匠,還是能夠穿越時空的畫家,最後比拼的是文化。

         任何文化、任何宗教的發展都需要跟我們的社會制度相適應,從歷史進程去看就能發現這個規律,所以禪月畫派的發展,在提高藝術的同時,也要去思考如何爲時代謳歌,這也是藝術家面臨的重要課題。


策展人田子微:

         宜春是禪宗聖地,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和大畫家。劉貞麟先生髮起禪月畫派的初衷就是希望我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發揚。這幾年劉老師在宜春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人才,業已成爲復興傳統繪畫堅定而忠誠的踐行者,雖然還在道上,雖然還很稚嫩,我們在前行。本次展覽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成展,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