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明相”-禅月画派展览第一回暨禅月画派研讨会

         由宜春市画院和北京百安书院联合主办的“指月明相”-禅月画派展览第一回暨禅月画派研讨会于2020年11月7日在江西省宜春市文化艺术中心宜春市画院隆重召开。此次参展画家有刘贞麟、张瀚文、如庵、田子微、许若炜、高培国、何彬、张春汉、刘建国、钟琼、易铁凤、周炼、邓艺、曾斌、周小华等涵盖北京、南昌、长沙、武汉、广东和宜春本地画家共计15人,展出国画作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90余幅。

主办单位:宜春市画院 百安书院

学术指导:霍春阳

学术主持:刘贞麟

协办单位:

霍春阳传统艺术研究会

荣宝斋(呼和浩特)分店

宜春市文化艺术中心

武汉贝贝卿教育集团

长沙市古沩画院

学术支持:

宜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宜春市美术家协会 

宜春市书法家协会

支持媒体:雅昌、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天天快报、搜狐、宜春日报、宜春新闻网、宜春在线、

策展人:  田子微

 “指月明相”

禅月画派展览第一回

        宜春是禅宗圣地。大兴禅宗道场的马祖道一归真于靖安宝峰寺,创建禅宗戒律的百丈怀海住持于奉新百丈山。禅宗“一花五叶”,临济宗萌芽于宜丰黄檗,曹洞宗扬穗于宜丰洞山,沩仰宗落果于袁州仰山。五百里禅宗祖庭、云蒸霞蔚,蔚为大观。禅宗从南北朝时的滥觞,到唐宋时期的勃兴,对中国画的影响非常深刻,正如东坡所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可以说是禅画的始祖,后来影响到宋代的石恪、梁楷、法常及后来的八大山人、弘一法师等等。

        历史上,江西这块土壤上诞育了很多宗师级大家。临济宗杨岐派法脉下南宋的法常和“清初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都是受禅文化影响的绘画宗师。南宋的扬无咎,生于宜春樟树市,所作《四梅图》可谓中国禅画的极品。另外,近现代的陶博吾、龚槐陂、傅抱石等或生于斯或成长于斯,对于后世画者,都是珍贵的财富。因而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和绘画,成为我们的使命。

        借古开今,守正创新。在中国,每一次文化的兴盛,都是与复古有关系的。从孔子、韩愈、苏轼、赵孟𫖯到清代碑学兴起,莫不如是。这里的古意是一种万古不变的精神,在绘画中就是朴素、正解、简约的形式与内涵。

禅月画派

学术研讨会

         本次展览就是围绕两个宗师级的画家宋代的法常和清代的八大山人作为研究和学习对象进行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写意精神的探讨与思考。

禅月画派发起人刘贞麟:

        自2013年始我多次来宜春,在宜春市画院搞中国画教学,在这里需要有一个在学术上具有地方特色、中国文化特征的学术团体,所以“禅月画派”也应运而生。

         禅月的寓意,月是指宜春的明月山和月亮文化;禅则代表着在全世界都具有影响的禅文化。禅宗,是中国佛教本土化的显著成果,而宜春又是禅宗祖庭最为密集的地方,放诸全国都是具有独一性的。

         我们有幸在历代祖师大德云集的地方瞻仰、学习,希望能通过自己所擅的书画在这里做点实事,把宜春文化发扬起来,进一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化学者参与。而且我认为文化的重要性还应在艺术之前。通过这样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使禅月画派的发展更具有高度和可持续性。

        此次展览缘起于两年前在宜春的一次研讨会,通过宜春市画院的积极推动,经一年的筹备,才能促使今日的展览得以圆满。

        虽然目前的展览还处于一个稚嫩的阶段,但是这次展览的意义不在于艺术上水准的高低,它的意义在于我们迈开了实质性的一步。邀请各方人士,包括各位领导、学者、专家、同学参与展览中来,就已经成功了。当然,禅月画派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也相信之后的一届会比一届的水平更高。

宜春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密:

         禅来自印度的佛教,而佛教又是来自于更为古老的婆罗门教。我概括禅为三个概念,分别为“守静”、“吃素”和“不争”。而婆罗门的守静,静下来倾听天神的声音;而达摩传入中国的禅,是静下来听自己发自原始、本能的声音。所以自达摩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经过我们宜春的马祖道一、怀海进一步发展,把禅变成了无处不在的生活禅。

        佛教讲四大皆空,“四大”是地、水、火、风,它包括了宇宙万物,并最后集中到万物之灵的人类身上。土就是人的躯体;水就是人类身上流动的血液、汗水;火是人本身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生命的能量;风是宇宙天地间的呼吸转化为人的呼吸。

        所谓“空”,是说它又存在又不存在。存在是存在于万物的相;说不存在,是指脱离了相,它就无所依存。

        在唐宋之后的生活禅,是指生活中处处可修禅。如用艺术去表现的话,其实就是表现它的相。比如我刚刚看了刘老师画的鱼和另一幅鱼就不一样,刘老师的鱼画得更空灵,是对鱼理解后的所延伸出来的灵感和变异,这种变异可以让人想象和思考。

        大自然所产生的鱼虫鸟兽,虽没有感情性格,但是经过画家本人的再创造,就把画家本身的个性、想象、感情和时代的氛围融入于万物中去。就像齐白石画的虾,比我们日常中见的虾更灵动,更打动人心。

        我的理解,这个作品吸引了你,当你在观赏它的时候,进入内心的平静,进而体悟作家的感情、性格等等,这种静思是艺术赋予的审美和愉悦,从而获得一种极其个性化的体悟,这种体悟就是生活禅。

        禅修的目的就是要安静地倾听世界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倾听万物万相变化的声音,当然也要倾听艺术家内心表现出来的声音。所以我认为禅月画派是很有创意,禅月的艺术天地大有前景。


宜春市党史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鲍焱

         禅和月两者是一体的,禅是代表智慧、安静和禅定。《指月录》也是佛教的主要著作,宜春同时也是月亮之都。所以“禅月”中的“月”,无论是指月亮之都、还是指禅宗里的月都是讲得通的,这两者是相融、吻合的。

         宜春是禅宗圣地,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所以禅月画派的诞生不是个人所想出来的,也不是巧合跟偶然,这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

        宋朝之后,禅宗越来越与本土文化融合,中国化的佛教与中国文化碰撞到一起,就有了诗僧、艺僧,包括扬无咎号逃禅老人,虽然不知道他是不是佛教徒,但是“逃禅”就与禅宗发生了关系。包括八大山人,也是从小受皇室儒家教育的。

        所以辩证地看,任何一个画家,尤其是中国画家,一定要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浸润。齐白石老人也说,他自己的毕生成就最高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尊重,陆游所谓:“功夫在诗外”,画家亦是如此。决定一个画家是画匠,还是能够穿越时空的画家,最后比拼的是文化。

         任何文化、任何宗教的发展都需要跟我们的社会制度相适应,从历史进程去看就能发现这个规律,所以禅月画派的发展,在提高艺术的同时,也要去思考如何为时代讴歌,这也是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课题。


策展人田子微:

         宜春是禅宗圣地,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高僧大德,文化名人和大画家。刘贞麟先生发起禅月画派的初衷就是希望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发扬。这几年刘老师在宜春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业已成为复兴传统绘画坚定而忠诚的践行者,虽然还在道上,虽然还很稚嫩,我们在前行。本次展览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社会各界和有识之士的大力支持下得以成展,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