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不會有孩子的成長

        孩子是新的生命起點,也是父母生命的延續。爲人父母后,您也許早已在日常生活中意識到,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他/她一個人的事,在教育和陪伴中,您也在逐漸認識新的自己,開啓自我成長的新旅程。今與您分享朱永新教授的觀點,認識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的多種途徑。

父母爲什麼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長期以來,我們都把成長看成是孩子的事情,其實不然。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事情,是父母與孩子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這個問題。

首先,成長是人生重要的使命。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確,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

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把成長看成是一個階段性任務,把成長視爲僅僅在學校才能完成的任務。一旦離開學校,就可以不再閱讀,不再學習,不再成長了。其實,這也是我們教育的最大失敗,因爲成長本身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生命不息,成長不止,纔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

前不久讀到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的一本書《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其中舉例說明了現代社會大人的許多問題,他發現有十種類型的大人:總是心神不定的大人、早已精疲力盡的大人、總是試圖考驗孩子的大人、就是喜歡義務和服從的大人、任何時候都不懂裝懂的大人、喜歡貶低他人保持優越感的大人、總是對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忐忑不安的大人、本應引導卻喜歡教導的大人、缺少學習精神的大人、不知何時已經不想做人的大人。

從這十種類型可以看出,作爲成年人的“大人”,仍然面臨着成長的艱鉅任務。

在成人的詞典裏,錯誤永遠屬於孩子。因爲,他自己就是標準,就是法典,就是正確的化身。成人可以隨意評價孩子、批評孩子,甚至辱罵孩子。成人也可以麻木不仁,不理睬孩子。其實,犯錯誤的往往是成人,是孩子的父母。孩子有口難辯,有怨難申。

兒童的許多問題其實是成人造成的。善於教育的成人,往往是善於向兒童學習的人。兒童是一面鏡子,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們教育的成敗得失,看出我們應該改進與反省的行爲。這樣,我們就會與孩子一起成長,我們的社會也因此更加美好。

其次,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楷模。許多父母要求孩子讀書、做作業,自己卻在家裏嗑瓜子、搓麻將、玩遊戲、看電視,因爲他們下意識認爲,成長只是孩子的事情,與自己無關。許多父母關注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爲孩子的各種問題而焦慮、煩躁。其實,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往往出在自己身上。

孩子是最偉大的觀察家,他們一直在觀察着成人的行爲,考量着父母的舉動。所以,父母應該努力成長,併成爲孩子的成長榜樣。

被稱爲“韓國第一媽媽”的張炳慧博士,曾經將自己的3箇中國繼子送進了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她在《好孩子的成長99%靠媽媽》這本書中認爲,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通過模仿,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地學習和積累人生經驗的。

再次,一起成長才能更好地成長。一個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羣人走才能走得很遠。其實,家庭成員的成長也是如此。父母僅僅滿足於自己的成長是不夠的,甚至僅僅用自身的成長故事、成長榜樣影響孩子也是不夠的。

成長有一個共作效應,有一個生命的成長場。父母與孩子一起閱讀,與孩子一起鍛鍊健身,與孩子一起郊遊走進大自然,與孩子一起參觀博物館,不僅僅能夠讓孩子拓寬視野、增強體質,自己也會收穫滿滿。

父母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完全是互動的關係。父母的成長會帶動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過去我們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優秀的父母也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反過來,優秀的孩子也會推動父母成爲更優秀的父母。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3個維度

父母應該與孩子在哪些方面一起成長呢?新教育實驗提出了新生命教育的體系,可以作爲一個參考。

我們把人的生命分爲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自然生命是指個體的物質存在,如身體、組織、器官等身心繫統。社會生命是指個體與人、自然、社會形成的交互關係。精神生命是指個體的情感、觀點、思想、信仰等價值體系。人的三重生命之間是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係。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人一生的成長就像築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爲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可能堅不可摧,直至高聳雲霄。而一個人的人生是否幸福,也是由生命的這三重屬性共同決定的。

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築,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一個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夠走多遠?一個普通的靈魂究竟能夠創造怎樣的傳奇?要以生命的長度、寬度、高度三個維度來觀照、追尋。

從一個理想的生命狀態來說,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是最完美的生命結構,但由於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生命的長度有時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雖然很短暫,但是由於其生命擁有足夠的寬度和高度,他們的生命容量依然很龐大,生命的品質依然很高潔,足以形成一座偉大的豐碑。

父母如何在這三個方面與孩子一起成長呢?

首先,要拓展自然生命的長度。人的生命是有長短的,這主要指人的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離開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自然生命的長度,有效地保障並促進着社會生命、精神生命的繼續發展。我們經常說,身體是1,其他是0,因爲身體這個1,後面的0纔有了意義。

所以,父母應該把拓展自然生命的長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學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共同學習各種安全知識,尤其是居家、出遊時如何防範各種災害的知識與技能,在關鍵時刻能夠進行自救與他救。

其次,要拓展社會生命的寬度。人是一個社會動物。一個人總是生活在一個社會團體之中,從家庭到職場,從網絡到社區,人與人之間形成了複雜多元的社會關係。

在各種關係之中,你能否成爲一個受人歡迎的人?能否從家庭、職場、網絡、社區中得到溫暖與撫慰?與一個人的爲人處世水平有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一個人生命的寬度。

人的社會生命也制約着自然生命的豐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每一個自然生命都會被時空所侷限,此時社會生命的寬度,影響着人們對自然生命的認知和把握,並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

所以,父母要學會友善待人,學會悅納他人,學會心理換位,做一個受人尊重和喜歡的人。同時,通過自己的熱情、真誠、厚道、謙遜、無私,擴大孩子的人際交往圈,培養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拓寬孩子社會生命的寬度。

再次,要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

精神世界是人類特有的世界,是人的尊嚴與價值所在,也是人最爲寶貴的家園。人的精神生命能夠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的侷限,綻放人這一特殊生命體的存在價值。

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對自然生命、社會生命的最終昇華與定格。在人的生命三重屬性之中,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質屬性,離開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爲簡單的動物屬性,不可稱其爲人。

所以,父母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信仰,要學會熱愛閱讀,過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生活,也要引導孩子關注形而上的東西,養成敬畏感,形成閱讀的習慣,喜歡精神生活。

總而言之,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的人。這樣的生命體,也纔是我們認爲的幸福完整的人。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主要路徑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父母。父母如何真正具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自覺意識,如何在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同時,帶動孩子一起成長,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具體來說,我認爲以下六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一,學會向孩子們學習,是一起成長的前提條件。兒童雖然是父母之子,然而又如蒙臺梭利所說:“兒童是成人之父。”我們這裏講的兒童,並不是指純粹肉體上的兒童。有些孩子年齡尚幼,卻已經不是用兒童的眼睛看這個世界,相反有些成人年歲已高,但仍然童心未泯。

真正兒童的偉大,在於用一雙沒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這個世界,在於用一個沒有任何功利的大腦思考這個世界。

兒童與其說是父母創造的生命,不如說是自然賜予父母的小小神靈。他是父母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父母與神祕未知聯繫的紐帶。我們應該真正帶着謙卑的心,尊重這個小小的神靈,能夠向他學習、與他共同成長。

父母自己雖然是從兒童而來,他經歷了孩子所經歷過的一切,但是他從成人的本能上會拒絕向孩子學習。而且,父母的經歷往往是未經省察的經歷,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兒童對父母來說仍然是陌生的。父母應該經常在精神上重新回到童年,應該向兒童學習,永遠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第二,理想是成長之魂。有追求才會有動力。家庭教育中,如何才能讓孩子有夢想,有追求?關鍵是用理想點燃理想,用激情引發激情。希望孩子有追求,首先父母得有追求。父母不能只做知識的傳播者和特長的培訓者,而要做孩子精神成長的引領者。好的家庭教育,要給孩子寬闊的心胸,要給孩子強大的精神力量。

第三,閱讀是成長之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人是他自己食物的產物。我相信這不僅僅是對身體說的,也是對精神說的。喫什麼我們就會成爲什麼,我們精神的高度取決於閱讀的高度。

從個體的角度來說,閱讀可以拓展我們生命的寬度、厚度、廣度、深度,甚至能延長我們生命的長度。根據國外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顯示,有閱讀習慣的人更加長壽。閱讀不能像醫學整容那樣立竿見影地改變我們的容顏,但“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從而使我們變得從容和美麗。閱讀能夠提升我們人生的品位,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裏享受到最美好的精神成果。

所以,閱讀是成長最重要的基石。優秀的父母一定是善於閱讀、勤於學習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新教育實驗有着大量、豐富,又非常特殊、非常有意思的案例。

新教育實驗是中國規模很大的民間教育公益機構,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規模,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父母們用閱讀推動的。

大家都知道,當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女教師居多,她們同時也是孩子媽媽。她們在接觸新教育實驗後,首先被新教育晨誦的美妙詩歌、新教育閱讀的美好童書所吸引,這些媽媽們特別驚喜,希望把這些優秀的圖書帶給自己的孩子。於是,不僅帶給了自己的孩子,還帶給了教室裏更多的孩子。

所以,在新教育實驗中有個特別的現象:一般情況下,老師不願意教自己的孩子,因爲教不好;但是幾乎所有的新教育老師,都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教室裏,就是因爲通過閱讀,父母和孩子、老師和學生一起成長。

所以,優秀的父母,不僅自己要閱讀,而且要努力打造一個“書香門第”,爲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建設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

第四,習慣是成長之本。曾經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爲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髮蒼蒼的獲獎者回答:“是在幼兒園。”

他說:“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喫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可見,養成良好習慣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心理學家發現,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養成無數的習慣,這些習慣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常與其他有意識控制的行爲並存,滲透在一個人的思維、語言、行爲等各種活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人對外部世界的基本反應。

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人的習慣是怎樣的,就意味着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狀態是怎樣的。習慣好,則事半功倍;習慣不好,則事倍功半。良好習慣的養成能夠讓人們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生活方式,形成卓越的能力和高尚的德行,從而擁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父母要養成孩子的良好習慣,自己首先要有良好的習慣,用好習慣培養好習慣,是最有效的教育。父母親通宵達旦打撲克搓麻將,讓孩子按時作息;父母自己看電視,讓孩子閱讀;父母自己邋里邋遢,讓孩子講衛生;父母自己自私小氣,讓孩子與人分享,等等,都是不可能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所以,一起成長,合力塑造第二天性,本身要求好習慣成爲父母與孩子的共同財富。

第五,敬業是成長之道。作爲一個成年人,最主要的工作體驗、生活經驗都是在職業場所發生的,我們的社會交往圈一般也與職業有關。因此,我們的職業尊嚴感、成就感,受人敬重的程度和人生的幸福指數,也都與我們的工作狀態密切相關。而這一切的背後,都與我們是否敬業有着很大的關係。

敬業,是一種態度,一種精神,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所謂敬業,就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絲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關注每一個細節。所謂的細節決定成敗,其實就是敬業精神決定成敗。

前面提到的“韓國第一媽媽”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張炳慧博士白天在一所大學做教授,晚上回家做家務,寫論文。她從來沒有出去喝過酒,下班後馬上回家做家務,總是在書房裏學習到很晚。

她這樣總結自己家庭教育的兩個原則:“首先,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不強求孩子們做什麼,而是力求成爲他們的榜樣;其次,在生活中,我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竭盡全力做好每一件事,就是一種敬業精神。

兒童是最熱情的觀察者,最偉大的觀察家。孩子們特別容易被成人的行爲所吸引,進而去模仿他們。在孩子的眼裏,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充滿趣味的,一切都逃不過他們那好奇的眼睛。

但是,孩子們還不能夠適應快速的節奏,所以,父母應該放棄成人的節奏而用兒童能夠理解、觀察、模仿的節奏去行動。正如教練員用一個個分解的動作示範給那些初學者。否則,他的行動就無法被兒童所接受、學習和重複。用自己的敬業精神爲孩子做人生楷模,是好父母的必修課。

第六,家庭是成長之源。一個人的一生有四個重要的生命場:母親的子宮、家庭、學校的教室和工作的職場。其中,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這不僅是因爲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從家庭開始,更因爲這四個場所中對生命成長具有最長久、最重要影響的還是家庭。

這四個階段與家庭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學校教育參與到成長中時,也只是佔據了教育生活的一半。人生從家庭出發,最後還要回到家庭。孩子的成長,最初是從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滋養。

與此同時,撫養孩子並不僅僅是父母的任務,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第二次發育的最佳時機。對孩子的撫育過程,是父母對自身成長曆程的一種折射。沒有人有完美的人生,每個人的童年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傷痛,這些傷痛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積累成爲攔路的巨石。如果父母能夠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問題,就能回顧和化解自己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就能實現精神生命的第二次發育,再次生長。

總之,家庭教育不是簡單的教育孩子,更是我們父母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長。與孩子一起成長,纔是家庭教育最美麗的風景,纔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態!學校教育,也應該主動幫助父母成長,指導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