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去自我認同纔會被認同

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這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在未成年時表現得尤爲明顯。

——阿德勒



“缺乏自我認同的人,往往會格外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在爲人處世上追隨羣體的認同感,以免自己被排斥在羣體之外。顯然,這會讓他以並不客觀、公正的眼光,並帶有情緒性地來看待自己。如果他認爲自己達不到某個標準,就會產生被疏離的失落感和沮喪感。”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這樣說。

事實上,被羣體的認同感所左右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它不但會使人失去對自我的客觀認知,甚至會導致人們喪失自信,最終一事無成。可以說,聽信權威和盲目從衆的心理就是人們被羣體性認同左右的直接反映。

自信和理智的人,他們對自己有着客觀、充分的認識,並且有着成熟的價值觀念和是非評判標準,他們不會讓別人的意見操控自己,不會讓羣體的認同感左右自己的選擇,當人們普遍把別人說的話、別人做的事作爲自己說話做事的樣板,他們卻能脫離以人爲中心的誤區,圍繞着問題和解決問題爲中心展開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專家說要這樣做,我就這樣做”。此時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說這句話的人往往是沒有多大作爲的人。只有那些自信的人,才能贏得證明自己才華的機會。

1874年12月,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寫作完成了,他迫不及待地把這首曲子彈給當時俄國的鋼琴大師魯賓斯坦聽。讓他沒想到的是,魯賓斯坦當場將他嘔心瀝血得來的作品批得一無是處,還毫不客氣地指出,如果想公開演奏這首曲子必須要做徹底的修改。

要知道,魯賓斯坦可是當時俄國音樂界的泰斗,如果他說一首曲子不行,那麼這首曲子幾乎就不可能獲得成功。然而,年輕的柴可夫斯基堅信自己的作品會獲得成功,他不服氣地說:“這首曲子我一個音符也不會改,我就要照現在的樣子原封不動地拿去出版。”結果,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在美國波士頓獲得了巨大成功。

試想,如果柴可夫斯基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理智,也許就會屈從於大師的“教導”,那麼我們也許永遠都沒有機會欣賞他那首經典之作了。進一步來說,如果人人都只會在專家面前沉默不語或盲目從衆,那麼這個世界就無法進步。自信和理智,是使人類文明得以進步的動力之一。

因此,阿德勒得出這樣的結論:“所有偉大理論的提出或偉大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擁有自信的人們敢於堅持真理、反對羣體意見的結果。那些只會迷信權威的人只能隨波逐流,最終被淹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

“股神”巴菲特的自信也超乎尋常的強大,所以他能獲得無數人夢寐以求的成功。有人問起他投資的祕密時,他曾說過:“要相信自己的判斷。我的投資就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判斷,只要是我感覺能夠賺錢的股票就一定會大膽地購買。”事實上,巴菲特經常對所謂的專家意見嗤之以鼻,他自稱是一個“完全不相信誰能夠預測市場走勢的投資者”。

在社會中生存,自信不夠強的人們難免會被社會的主流意識所侷限,而這種主流意識就是羣體性的認同。受這種侷限的影響,人們會在無形中培養成一種盲目從衆的思維模式。對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來說,這都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思想的產物。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一直把他人的話奉爲“天經地義”,他的思想就會被他人所左右,他就會失去個性和自我,甚至變成他人的“傀儡”。因此,不要讓他人的意見禁錮我們的思想,不要讓羣體的意見左右我們的意志,我們要善於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要用冷靜的思考保持自我人格的獨立。

我們已經得知,信心是導致成功的因素,包含着很多種表現形式,自我認同無疑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種表現形式。自信、獨立、堅守,當你具備了這些素質,你就擁有了強大的成功力量,擁有了打造成功的利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