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有孔孟老莊,戰國之後卻無聖人?近現代聖人“去哪兒了” 1、主觀原因:聖人的標準是什麼?誰來定? 2、客觀原因:時勢造“聖人” 3、爭論爲何當今無聖人,意義不大

文|顏小二述哲文

戰國之後無聖人!朋友略帶惋惜地和顏小二來了這麼句感慨。

似乎心血來潮,朋友接着問:近現代的聖人“去哪兒了”?

如友人所說,中國歷史悠久,後期卻鮮少出現類似孔子、老子這樣的“聖人”?這是爲何?

關於這個疑問,顏小二也有一點自己的“拙見”,不吐不快,歡迎各位討論、指導。

1、主觀原因:聖人的標準是什麼?誰來定?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誰是聖人?誰夠得上聖人?聖人的標準是什麼?這個界定是相對模糊的。

說得更通俗些,顏小二覺得,對於先哲,誰是不是聖人,誰夠不夠得上聖人,大抵也是生者“一句話”。

有句話怎麼說來着?“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那麼對於先哲觀點的解讀、以及評判先哲對後世的影響,某種程度上說,也有點“任由今人打扮”的意思。

同時,近現代歷史中,也不是沒有出現有造詣的“思想家”,比如馮友蘭、張岱年等等,但是他們無法與“孔子”、“老子”這樣的先哲對比,更不能與這些先哲並肩,統稱爲“聖人”。

即便是近現代的思想家們已經達到了千年以前孔子、老子的思想境界,甚至看待某一問題比他們更加深刻,但是在當前學術界或者說外界人眼裏,今人與先哲的差距,依舊“巨大”。

至於原因,顏小二分析,更多趨於人主觀上的判斷。

雖說對“聖人”,今人沒有明確的標準,但是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大框架”。這個框架中,可能還有對該位先哲就後世造成的影響進行考量,而今日的思想家們,可能就在這種“主觀考量”上吃了虧。

2、客觀原因:時勢造“聖人”

同時,我們仔細觀察中國歷史,能夠出現類似孔子、老子、孟子、莊子等這樣的大先哲,甚至是後世的朱熹、二程、王陽明等等,他們所處時代面對的時局,要麼是兵荒馬亂,要麼是暗流湧動。

而後世類似朱熹、二程、王陽明對今人的影響,遠比不上“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更難以與他們齊名。

這是爲何?

這便有點時勢造“聖人”的意味。

我們知道,孔孟老莊所處的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那個時代“求賢若渴”,同時“實踐性”強。

因爲諸侯王爭霸的需要,賢者的思想、觀點甚至可以“立竿見影”進行運用,好的思想、觀點在這種優勝劣汰而又自由發聲的環境中被篩選出來。

“境界高”、“功夫深”的先哲們,着眼於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繼而從不同的視角,綜合百家思想之所長,就解決某一問題,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

這種思想體系的形成,要以自由的學術環境、實踐性強、尊重人才的爭霸亂世爲基。

也就是說,在顏小二眼裏,春秋戰國的學術自由以及求賢若渴的大時局,造就了“孔孟老莊”這樣的“大聖人”。

而自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歷朝歷代大抵都有自己的“主流思想”。有“主流思想”存在,百花齊放的盛況便只能在“過去”。

學說是人“創造”的。

人有歷史侷限性,除此之外,人還有視野、眼界上的侷限性,人畢竟不是“上帝”。

所以,一家獨大,或者儒釋道並舉,依舊無法做到學術視野上“面面俱到”。

那麼在此種限制性視野的環境下出現的思想家們,自然就難以獲得春秋亂世中“大聖人”的成就了。

3、爭論爲何當今無聖人,意義不大

 其實,顏小二覺得,沒有必要苛求當代爲何沒有春秋戰國時期那樣的“大聖人”。

可能今日的聖人,到了明天,就會變成所謂“歪理邪說”,或者說張三眼裏的“聖人”,在李四眼裏便是“罪人”。

因此,爭論爲何當今無聖人,意義不大。

中國哲學注重心性修養,而繼承幾千年來先哲傳下來的“智慧”,是我們當代人的一份“責任”。

同時,先哲的智慧,對於注重實際效益、風氣趨於功利的今天,無疑是“寶藏”。

不必將今人與往昔作過多對比,不然可就庸人自擾了。

【本文爲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佈,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爲,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