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馳名晚唐詩壇,一首歸鄉名作感動千年,詩尾2句直戳人心

在古代, 很多讀書人總是會面臨這樣一個難題:在未來和回鄉面前,他們究竟該做什麼樣的選擇呢?對此,很多人當然是選擇做官了。十年寒窗苦讀,誰都希望自己有個好的前程。

可是,在做官的過程中,每個朝代會有不同的規定,不能將家人和做官放在一起。比如,唐朝當官的時候,朝廷就規定不能夠把家人帶在身邊。所以,很多人一生四處做官,可是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卻非常少。

怎麼辦呢?只有兩者選其一。這樣的矛盾糾結在古典詩詞的創作中,就留下了很多讓人遺憾卻又十分感人的作品。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詩人不得不做出選擇,要麼放棄未來,要麼回到故鄉。

於是,在做官和回鄉之間,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當這兩個矛盾放在一起時,很多經典的文學作品便產生了,例如唐代末年詩人李涉的《晚泊潤州聞角》。他馳名晚唐詩壇,這首歸鄉佳作感動千年,詩尾2句直戳人心。讓我們走進它:

晚泊潤州聞角 唐 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唐代末年,李涉的詩作寫得非常好,例如他的“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閒”,“他時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等等。

可是,作爲晚唐時代的一個博士,李涉的名氣再大,在那樣一個亂世,連皇帝都不能自己單獨做決定,又何況是他呢?

公元825年的十月,李涉因武昭一事觸怒皇帝,被貶謫到了康州,其治所在今廣東省的德慶市。這首詩就作於途中。

很明顯,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在晚唐詩壇很有名望。該詩氣勢蒼涼,意境高遠,耐人尋味,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作。

詩作首聯“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雖然寫的是詩人耳聞目睹之景象,但字裏行間卻刻畫了一個憂憤滿懷的詩人影子。

他佇立船頭,望着茫茫江面,耳邊聽着城頭傳來的邊地樂調,心裏總會引發許多異地思歸之情。

詩人身在天涯,其內心對故鄉的渴望之情和邊地庶卒是一樣的。因而,他一聽到邊地的樂聲,便立刻勾起了思鄉歸裏的無限情思。

此外,詩人巧妙地將江流之悠長來比擬邊聲的幽怨之長,如此讀者就可以從形聲兩個方面來感受思歸之情,形象而具體。

而後,詩作後二聯“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則是將描寫筆墨轉向了大雁,而且是“沙上雁”。

邊城上,角聲悠長,令人心驚。江邊沙灘上的鴻雁也突然驚起,飛向了遠方。它們要飛去哪裏呢?“海門斜去兩三行”。

事實上,這些大雁何止是“兩三行”,而是詩人自己有家不能歸,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詩人家居洛陽,此時身在廣東康州,真是令人惆悵啊!

驚雁突飛,肯定是飛向了它們固定的路線——南方。而詩人的家在北方,雁羣怎麼可能會傳書於家人呢?“驚起”二字,由雁及人,寫出了自己的憂慮和憤恨。

整首詩,與那些描寫思鄉之情的唐詩經典作品相比,其實也寫得非常不錯。它意態自然,寓情於景,好像完全按照事物的原貌來寫的。但是,詩人的用筆卻字字句句都頗費思量。

因爲在詩作中,那些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詩人便爲讀者描繪出了令人難忘的一幅畫卷:江邊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驚飛的鴻雁,而畫外則傳來悲涼的畫角聲。

其實,不論詩人在唐代詩壇是否有名,都不妨礙他寫下這首佳作。詩人在每一物象之中,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哀痛和內心最真實的情緒這樣的詩作,即使再過千年,憶舊會直戳人心。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